湖南省九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1150字。
绝密★启用前
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又音译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即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
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
《毗沙门仪轨》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晚唐以后,那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中不仅经常出现“念怒那吒”,还有“三头大将”和“入僻”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
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记无昇。随着密教的兴起和呲沙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开始朝中国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
其后是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多样化、完整化。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少年形象,“身长六丈”,显现“三头九眼八臂”相,“灵通广大”,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李靖”;有兄长金吒、木吒:“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记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父”;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对后世文艺作品及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封神演义》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的传说,加上道教“灵珠子化身”的标签,并拜太乙真人为师;同时“大闹龙官”的时间具体设定在七岁,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张力;此外,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是重塑、细化哪吒形象,太乙真人授予其火尖枪、风火轮及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器,配合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成熟意象。
(摘编自任婚《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
材料二:
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
B.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
C.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
D.《封神演义》通过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完全脱离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吸收一改造一创新”的路径。
B.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
C.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
D.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动态发展。
3.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阶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
B.哪吒“析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
C.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
D.《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的例子进
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干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
【解析】
【导语】哪吒,一个源自印度神话的传奇形象,经过文化融合与演变,成为深植于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学艺术的标志性角色。从佛教护法到道教神将,再到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少年英雄,哪吒的形象经历了从宗教到世俗,从外来到本土的深刻转变。本文通过分析哪吒形象的演变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文化中的意义,探讨这一古老神话如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继续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直接演变”错误。原文提到“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身份是毗沙门(Vaisravana)之子”,哪吒并非罗刹之王。且哪吒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文化融合、形象演变等多个阶段,并非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
C.“宋代禅宗典籍……融入道教神将体系”错误。“宋代禅宗典籍”中并未提及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时间上错误,原文为“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
D.“完全脱离”错误。《封神演义》中哪吒仍保留道教法器与道家渊源,还留有佛典里的三头八臂化身。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岚起处有茶香
朱以撒
①多雨的暮春,总可以看到岚起寨的四围袅袅升起游移的岚气,和大片碧绿的茶园融为一体。岚气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在岚气散去时,茶园才得以清晰地显现。寨子被群山环抱着,在它的西南,有一道瀑布,从黝黑的巨大岩石上奔流而下,碎玉般晶莹迸溅。通向山岭高处的路径似乎都不曾开发,便给了小动物们更多穿行的空间。有登山癖好的人来此,也只能囿于一隅,静观四围之景象——不行路时也是可以生出许多念头的,尤其安然坐下时,比行色匆匆时有了更多的松弛——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更在于内心。
②对于岚起寨的暮春,我只能如简笔画那般信手勾勒。乔治•吉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