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云浮云城区高三高考调研模拟检测(一)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6330字。
2025年广东云浮云城区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卷(调研模拟检测(一))-学生用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型社会工程。乡村振兴背景下参与制造亮点的主体及其行动逻辑显然是多元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涵盖多元行动主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制造亮点的内在逻辑。换言之,如果仅仅关注单一治理层级在制造亮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那么对于制造亮点这一重大实践问题也就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也不能深挖这一病态现象背后的根源所在。多层级理论是研究在多行为体、多中心、多部门条件下如何开展治理行动的重要理论框架。从多层级治理理论视角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制造亮点的过程是嵌入在一个多层级的行动网络之中的。
多层级治理理论最初是用以解释欧洲一体化现象的。一直以来,关于欧洲一体化现象的解释路径主要有两种: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在新功能主义看来,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超国家行为体主导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国家这类行为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政府间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能够实现关键在于国家这类行为体的积极行动。与上述两种传统解释路径不同,马科斯认为,欧洲一体化是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以及次国家行为体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此外,他提出了“多层级治理”这一概念来说明多个维度上的政治或行政行为体的持续互动的现象。根据马科斯的观点,多层级治理是一种在超国家、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几个疆域层级上的既定政府之间进行持续协商的制度。在此之后,一些研究者试图将非政府行为体也纳入多层级治理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皮亚托尼,他认为多层级治理这一概念描述的是同时激发多个管辖权层面上的政府与非政府行为体。总的来说,多层级治理涉及纵向府际关系以及横向政社关系两大维度。基于中国治理情景,我们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及制造亮点的主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县级政府、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那么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何要将中央政府、县级政府、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这四个变量纳入多层级治理的分析框架。
一直以来,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关基层政府行为逻辑的大量研究是将基层政府置身于宏观的制度环境,尤其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大背景之下。例如,孙秀林、周飞舟从分税制改革所建立的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稳定互动框架这一视角出发,分析地方政府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扩展行为;徐晨光、王海峰立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视阈来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重塑的政治逻辑。以上研究为本文分析乡村振兴过程中制造亮点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有益启示,即从基层一线治理视角看,亮点工程是乡镇政府直接推动、经营村庄的产物,但是乡镇政府的行为逻辑是发生在更为宏观的制度环境之内的,这就需要我们将研究视野不断拉长,超越基层场域,从更为广阔的央地关系视角分析制造亮点的内在逻辑。
为便于阐述我们的分析思路,我们试图提出一个委托方—管理方—代理方的多重委托代理的科层组织模型。通常来说,限于中国庞大的治理规模,在中国绝大多数事务都是“中央决策、地方执行”,中央政府拥有决策、部署、监督和考核的权力,主要面对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只有基层政府才执行具体政策,与百姓直接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与乡镇政府分别以委托方与代理方的角色出现。但是,由于国家制定的公共政策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方场域,通过政策细化或再规划的过程,才能实现其政策目标。因此,处于中央政府与乡镇政府之间的中层政府扮演起管理者角色。中央政府在保留一定控制权的基础上,会将部分权威授予中层政府,使其代为履行督促、监督下级政府政策执行的职责。中国的中层政府包括省、市、县三级。本文将县级政府作为管理方的主要原因是县级政府的政策转换将对政策的整体转换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瞿同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在治理结构上都有一个特征,即中央政府通过把行政事务逐级往下发包,治民的事务最终落到县级政府身上,县官是真正的治民之官,县以上都是“治官之官”。樊红敏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分析也指出,不仅国家的大政方针要通过县一级加以贯彻,且县要根据地方情况做出决定。只有通过县,治理国家的机器才可以运转起来。
在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规划到落地执行的过程中,村级组织扮演着政策遵循者角色。乡镇政府处于中国行政序列的末梢位置,直面乡村社会,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最为密切。作为代理方的基层政府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同时也是制造亮点的直接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乡镇政府需要充分开发村庄的人文自然资源,也要借助于村庄干部、村庄能人之手来合作打造。同时,村庄在与基层政府互动过程中,也愿意大力发挥村庄自主性实现自身诉求与国家施政目标的有机衔接,从而在项目抓包、政策支持方面占据优势,更好地推动村庄的整体发展。上述多重因素意味着在央地关系之外,村级组织也是参与制造亮点的重要主体之一,应该被纳入多层级治理的分析框架之中。
(摘编自李尧磊《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制造亮点”的多层级逻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中国庞大治理规模的限制,乡镇政府作为执行具体政策、与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基层政府,以代理方的角色出现。
B. 马科斯综合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的观点,将非政府行为体纳入多层级治理中,影响了后来的一些研究者。
C. 我国包括省、市、县三级的中层政府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与国家制定的公共政策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方场域有关。
D. 处于中国行政序列末梢位置的乡镇政府能够直接面对乡村社会,与社会公众保持着最为密切的互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需要多层级治理,而单一治理层级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作用。
B. 对有关基层政府行为逻辑的研究应将研究视野不断拉长,不能只停留在基层场域,可从央地关系视角展开研究。
C. 关于欧洲一体化现象的解释路径就分为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两种,其中,政府间主义肯定了国家发挥的积极作用。
D. 县级政府的政策转换将对政策的整体转换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县级政府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制造亮点的最重要主体。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论证语言严谨、周密,如“应该被纳入多层级治理的分析框架之中”,这里的“应该”表示一种建议,避免过于绝对化。
B. 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分析了多层级治理涉及的两大维度,引出下文将中央政府、县级政府等纳入多层级治理分析框架的原因的论述。
C. 第三段在论述将基层政府置于宏观制度环境,研究其行为逻辑时,将孙秀林、周飞舟与徐晨光、王海峰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对比。
D. 第四段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分析了“委托方一管理方一代理方的多重委托代理的科层组织模型”的具体内涵。
(4) 中国自古至今在治理结构上的特征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 从多层次治理理论视角看,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多元行动主体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滹沱河和我
牛汉
从我三四岁时起,祖母常两眼定定的,对着我叹气,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每当我淘气得出了奇,母亲和姐姐也这么说我。但从她们的话音里,我听不出是在骂我,似乎还带着点赞美;可她们那严正的眼神和口气,却分明有着告诫的意思。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