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考后强化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5 16:57: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20字。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考后强化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人形成了“无讼”的法律观念。无讼观念最早来源于易经。《周易》“讼卦第六”说:“讼,有孚室惕,中吉,终凶。”意思是人在遇到纠纷时,最好能用温和的调解方式化解,如 果非要涉讼不可,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中”,也就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还算是吉兆;如果追 求过度,非要把官司打到底,或者像耶林说的那样“为权利而斗争”,就会变成凶兆。这种“无讼”的思 想,在后来的历史中从三方面得到了发展。
  一是思想上加以弘扬。《易经》中将打官司视为不吉利之事,这样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得到了进 一步发扬。《论语 •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意思是,审理案件我和 别人差不多,但我的追求是让人们不要为财产争议来打官司。对这种不推崇诉讼的思想,各级衙门 往往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如贴告示、张榜文等。清代山西平遥县衙的大门楹联最具知名度: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作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二是制度上加以完善。国家提倡无讼,是不是对民事纠纷就不管了呢?非也。古代社会将田 宅、户婚、债务等一切小事,叫作“民间细故”,要求先进行调解处理。实在调解不成,再到官府来告状。为了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国家在制度上进行了相应的完善。 一方面,民间调解可以采用强制手  段。如在明朝初期,各地各乡设立“申明亭”,由本乡人众推荐公直老人在申明亭负责纠纷调解工作, 并报官府备案。“凡民间应有词讼,许者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调解时可用竹篦责打蛮不讲理的  当事人,增强调处的威慑力;通过调解,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记入“和簿”,不得反悔,调解结论具有约  束力。另一方面,将调解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朱元璋在“教民榜文”中曾规定,不经调解而直接到 官府告状的叫“越诉”,当事人要打六十大板,“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 只有先经调解而没有解决问题的案件,才能告到官府。
  三是司法中加以引导。对诉至官府的案件,办案官吏多用调解之法解决,培养民众的无讼意识。明朝赵豫任松江太守,“患民俗多讼”,对当地民众喜欢打官司的状况非常担忧;凡遇有人来告状,往往耐心劝说道:“明天来。”周围的人都笑他迂腐,传出“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民谣。殊不知有些为鸡毛  蒜皮的纠纷就来打官司的人,常常是赌一 口气。等他回家过了一夜,气就消了大半;或者被亲友劝  阻,第二天就不来了。赵豫作为一方司法官员,对人性和心理的了解是很透彻的,所以用“明日来”的  策略来化解诉讼。据史料记载,赵豫在松江做太守十五年,当地政通人和、百姓拥护。
  (摘编自龙大轩《“无讼”的法律智慧》)
  材料二:
  孔子“无讼”思想中的“无”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没有”之意。孔子恰恰是在谈论“听讼”时说到“无 讼”的理想目标,“无讼”是对“听讼”的参照和修正,因此在这里不是“没有”“不”的意思,而是“过犹不 及”,“适当、适量、适时、适可而止”等中庸含义。“无讼”是介于“没有诉讼”和“无所不讼”的中庸 状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则材料都以“无讼”为话题,材料一侧重谈“无讼”思想在历史中的发展,材料二重点对孔子的“无讼”思想进行现代性阐释。
  B. 材料一的“中”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材料二的“无”就是“适时与适量”,二者都是中庸思想在“无讼”中的体现。
  C.材料一认为,官府调解可采用强制手段、将调解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是古代国家为提高调解成功率在制度上的相应完善。
  D.在孔子时代,只要民众富裕了,并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便可实现“无讼”,如今要达到“无讼”的理 想世界则要加强五个方面的文明建设。
  2.根据材料一 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山西平遥县衙的大门楹联分别对百姓和为官者进行了“无讼”的告诫宣传。
  B.明朝初期调解民间纠纷既需要公直老人也需要报官府备案,不能找其他人调解。
  C.明朝时不经调解而直接到官府告状的“越诉”违背了“无讼”的国家精神,要受惩罚。
  D.基于耐心和对人性的了解,明朝赵豫用“拖”的办法成功化解了百姓的很多诉讼。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论证方法有代表性,引用论证时准确、权威,举例论证时典型、确凿。
  B.材料二前三段先后论证无讼是什么、为什么要无讼、怎么实现无讼,是递进结构。
  C.材料二从社会发展的有效资源的层面探究了讼的弊端及孔子提倡无讼的原因。
  D.材料一、二论证时均回顾历史,材料二还立足现实,材料一较缺乏现实意义。
  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可以进行民间调解的必要前提是什么?(4分)
  5.老王因为邻居家门口盖了高台导致他进出胡同不方便,想让邻居拆除,邻居不听,老王一气之下要 将邻居告上法庭。请你从个人、社会等不同层面对他进行劝说。(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水边 
  [ 爱尔兰]克莱尔 • 吉根
  今晚,他来到外面的阳台上,黝黑的肤色衬着白色的礼服衬衫,格外醒目。他离开剑桥到得克萨 斯海边来跟母亲相聚,已经有五天了。他不喜欢这豪华的顶层公寓,墙上张着大嘴的箭鱼,蓝色的瓷砖,还有那么多的镜子。
  屋里,母亲在跟继父吵架,这片建筑群就是他的。他出身微贱,靠出口贸易和房地产挣了大钱。 父母离婚后,母亲说, 一个人会爱上谁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几个月后,她嫁给了这位百万富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