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学校2025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2100字。
甘肃省部分学校2025 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理解媒介》,书如其名,关注的是媒介本身及其从古至今的变化,以及这种新旧更替引起的环境的更迭对人类产生的全面性的影响。在书中,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是专指狭义的广播、报纸、电视等从事大众传播工作的机构,而是在更广意义上实现人的延伸的各种技术与中介。该书的副标题为“论人的延伸”,在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可以当作人类感官的延伸:基于文字的印刷品是人类眼睛(视觉)的延伸,基于声音的媒介是人类耳朵(听觉)的延伸。换言之,媒介优化了人受限于时间、空间对信息接受的过程,使得人基于媒介尽可能将时间与空间内蕴含的信息“尽收眼底”。
媒介的进化过程即是人的感官不断延伸的过程。数字媒介延伸了人类的总体知觉,人类因此实现沉浸式交互、交流,获得超真实的感官体验,但也不知不觉中逐渐削弱了人类的主体意识。
(摘编自杨晓路《基于人类延伸的媒介二重性》)
材料二:
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过程即文化再生产、传播和接受的过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作为目前最强大的文化生产工具,能够在优秀传统文化活化的各个环节扮演重要角色,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效率和效果。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过程可以描述为“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先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编码,形成有意义的符码,提升文化的“可见度”。传统电视电影的编码,利用摄影摄像技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被编码的文化信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编码,可以极大地提高编码效率。一方面,运用AI对传统文化实物信息进行扫描、入库、建模,能够充分挖掘和整理出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敦煌研究院利用高清扫描技术和3D重建技术,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数字化,创建了一个虚拟敦煌博物院。受众通过网络平台即可在线浏览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利用“文生图片”“文生视频”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大模型,在经过充分“喂食”训练后,只需输入适当的语言文字,即可生成所需要的文化图片和文化视频产品,这种通过编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活化的方法将生动影像与当代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产品,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媒介,不仅可以通过AI编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生,实现文化的“可见”;而且还可以利用AI打造全息虚拟人物、虚拟场景,使传统文化元素依托于虚拟现实介质中,让受众在解码的过程中感同身受,情感受到震撼,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再生与活化,激发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觉。比如,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节目,就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真实的历史文物影像经过数字化处理,叠加进虚拟场景中,使观众在观看舞蹈演员表演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这应当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根本,也是“活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方向。
(摘编自荣耀军《传承与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化研究》)
材料三: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媒介,错误的媒介技术逻辑认知会导致其脱离应有的发展轨道。传统文化涵盖世代累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文化遗产的客观性、本真性与完整性是对其阐释传播的前提。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处理信息的逻辑思维不同,受制于算法程序、算力技术和信息环境干扰,会对历史事实、文化传播的客观性产生影响,可能生成不属于完整时间段、内涵、要素结构的传统文化知识或信息,甚至出现被人工智能生成系统标记或发明的传统文化,进而给使用者带来一知半解或失效过时的学习指导。
再加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本质上是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下的媒介技术产物,数据挖掘和算法运行并非完全自我形成;而是人工编译的结果及其延伸,因此一定程度上渗透着特定人群的价值倾向,生成内容也难免带有一定偏向的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与意见立场。这就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传播时可能产生文化偏见与不平等风险,进而不利于整体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并将增加对社会的潜在危害。
(摘编自张奎等《生成式AI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呈现与风险治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解媒介》一书,在分析媒介的作用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媒介本身,而且关注媒介从古至今的变化及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B.麦克卢汉认为,一切传播媒介都可以当作人类感官的延伸,基于此也能对人受限于时间、空间对信息接受的过程进行优化。
C.“编码与解码”,指优秀传统文化活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前者指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后者则指其传播与接受。
D.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处理信息时,会受制于算法程序、算力技术和信息环境干扰,编码后可能出现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信息。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借用《理解媒介》中作者的观点,阐释了媒介的含义及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
B.材料二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相比传统电视电影编码的优势。
C.材料二提及的虚拟敦煌博物院、《唐宫夜宴》节目,都是借助AI创造的文化产品。
D.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提出问题,材料二、三则侧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文字、声音的媒介,不能实现沉浸式交互、交流,获得超真实的感官体验,这是由媒介在延伸人类感官上的局限所决定的。
B.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在优秀传统文化活化的各个环节扮演重要角色,是因为它作为目前最强大的文化生产工具具有不可替代性。
C.通过AI技术创造性转化来激发受众对文化的了解、热爱和文化自觉,进而建立文化自信,才是优秀传统文化活化的目的和方向。
D.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媒介技术难以避免地带有主观偏向性,所以具体到不同的文化产品,需要受众自己辨识信息的真伪。
4.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工具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活化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4分)
5.“技术是包含肯定性‘解放’力量与否定性‘控制’力量的矛盾统一体”,这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体面 蔡崇达
春节前回到老家,晚上吃饭的时候,妻子问母亲:“找到可以带去北京的保姆了吗?”自女儿出生后,我们换了几个保姆,可总觉得她们照顾孩子不那么上心,做的饭菜也不合我们的口味。母亲说:“现在老家的妇女可稀罕了,东石镇的男孩子长大后东南西北地去工作,这群妇女就天南地北去支援了。”
我听出母亲的意思,这事应该没戏了。说完这句,母亲就不打算继续这一话题。母亲突然激动起来:“应莲家出大事了。十月初五早上,我和街坊听到应莲家有好多人在吼。赶到的时候一看,都是男的,穿着西装、戴着墨镜,把应莲团团围在中间。”
原来,应莲的丈夫阿目借了人家钱。一天晚上,阿目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