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9020字。
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2025.03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
春节从历史深处走来,其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相关。在不同年代,年有不同的称谓,据《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本意味着庄稼丰收,甲骨文中,年的写法为上“禾”下“人”,禾是成熟的谷子,人背谷子,意味着好的收成。人们将谷物成熟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年。“履端于始,序则不愆。”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作为自己的“年始”,为过年习俗的形成奠定了时间基础。由于缺乏文献,夏商以前人们过年的情形难以确知。可以确定的是,周代已形成丰富的过年习俗,并以夏历十一月为年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一月一日成为岁首之日,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更新是春节的独特内涵。“随时之义大矣哉。”中国人讲求顺天应时,在旧年过去、新年来临时,人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春节就处在年度时间循环的更新点上。祈福也是春节内涵的一部分,古人在正月元日吃鸡子、五辛盘等,其意在于此。“春,蠢也,蠢动而生也。”迎春是春节的内涵之一。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既是一年的第一天,又是春季和孟春之月的第一天,虽然“春节”的专名历史不久,但过年很早就与春联系起来,至今不断。过年的团圆也是如此。这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者的团圆。许多地方有接家堂、摆供祭祖的习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体现,反映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和人文关怀。另外,“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谐是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的美好诉求。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仪式,拜年守岁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对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都包含着对“和”的追求,也都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和手段。
海外华侨华人既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又熟悉当地民众的接受方式,在春节文化对外传播推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在海外因地制宜传播春节符号,推动了春节文化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正如春节的自身价值:在新的周期里,带着新的希望前行。
(摘编自张勃《为何说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重要标志?》)
材料二:
相对于其他濒临灭绝、后继无人的非遗而言,春节的生命力显得尤为旺盛。这并非偶然,而是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的不断重构与传承的结果。
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分别确立的“年始”,奠定了年俗形成的时间基础,但当时人们过年的情形还难以确知。
B.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体现感恩之心;也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包含着对“和”的追求。
C.春节的习俗和活动并非个体的回忆,而是历史跨度最长、民俗涵盖面最广、非遗涉及地域最多的集体记忆。
D.在春节最具代表性仪式的除夕夜守岁场景中,晚辈们会在长辈的教导下感受着家族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的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变化过程,“年始”之日直到汉武帝时才最终确定下来。
B.“春节”这一名称由来时间不长,但过年与春关联的时间很早,迎春习俗至今不断。
C.正是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不断地重构与传承,才使得春节的生命力显得尤为旺盛。
D.春节祭祀祈福是对先祖的缅怀,是独有的典型的获取“对集体起到促成作用”的记忆。
3.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春节内涵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腊月二十九开始,贾府上下,里外洒扫,换门神,挂灯笼,贴对联。
C.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中的好运气。
D.篝火燃起,鞭炮声响彻年夜天空,乡亲们围着火堆跳着,叫着,跑着。
4.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画线处引用句的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曾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集体记忆在传承过程中有属于自己的演述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看看各自写出了什么东西。另外注意引文本身在表达上所起到的效果。分开分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相关信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主角
程建华
今晚的场面稍微有点儿乱,一张仅容五人的小圆桌,硬生生坐了七个人。
坐在正中、鬓角隐隐有几丝白发的梅朵起身说:“当初,是魏老师将我们聚合在一起,来,这第一碗酥油茶,我盛给魏老师。”说着,一手拎勺,一手去拿报社副刊部主任魏老师面前的空碗。魏老师身材高大、手臂长,伸手挡住梅朵说:“瞎扯,也不看看今晚的主角是哪个。”
见魏老师眼睛瞪得像张飞似的,梅朵抿嘴嘿嘿两声,回身去抢左边陈斌的碗,说:“对,第一碗茶应该盛给陈主任。”陈斌是市医院的儿科主任,寸头,生得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