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190字。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中国古典学而言,训诂学是它的根基之学,古典学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与人文理念,都与对古典文本的解读与阐发密不可分。
语文解释是古典研究的基石,训诂学滥觞于先秦时期,历史悠久,是中国古典学的基础构成。早期的训诂解释与王官之学的经典教育密不可分,先秦贵族熟习《诗》《书》《易》等经典,在经典的传承中解说字词,出现了“经传本文即有训诂”的现象。诸如,《左传》中穇姜对《周易》随卦“元亨利贞”的解释,以及《国语》中叔向对《周颂•昊天有成命》的解释,都展现出“训诂”与“古典”之间的早期渊源。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民间学术的蓬勃发展,诸子百家对经典的训诂解释全面展开。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先秦诸子的字词解释与文化释义都远远超过了王官之学。自两汉以来,随着经学的建立,训诂学更与古典研究全面融通、交相推进。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就卓著的训诂学家,无不是精通典籍的古典学家;在中国古典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家巨擘,也无不以训诂学为根基和起点。许慎与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后世以“许郑之学”并称。许慎世称“五经无双”,在《说文解字》的字词说解中蕴含着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以及贯通“天地人”的经学秩序的建构。郑玄遍注群经,在经典文本的翔实训诂的背后,寄寓着整体性的义理思考与文明理想。可以说,两汉学术的高峰是以古典解释为基本方式,以训诂与义理的贯通为基本格局的。无论汉学、宋学还是清学,基于字词训诂的思想阐发都是中国古典学的核心范式。
扎实确凿的训诂考据,为中国古典学提供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古典学首先是事实之学,如果脱离了客观性与确定性的基础,义理的生成与建构难免空疏。在此基础上,古典学更是义理之学与价值之学。在中华经典的熏陶涵泳之下,训诂学从未停留于饾饤考据,而是蕴含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对“道”的追寻与探讨,让训诂学具有了内在的、崇高的人文理想。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明道”并不指向复古,而是一种基于真理性探求的、回应时代诉求的思想阐释方式。正因如此,在训诂通往义理、“小学”朝向“大道”的过程中,训诂学才不是守旧复古之学,而是在经典义理的解读阐释中彰显创造性的思想内涵,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通过对“道”的不断叩问,训诂学具有了它的时代性,拥有了打通古今的古典学特点。回顾训诂学史,无论是作为经学巨擘的许慎、郑玄,还是作为旷代大哲的朱子、阳明,他们的训诂工作均指向了“明道”与“传经”的理想。至于专精训诂的清代学者,在他们艰深的考据工作中,“明道”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戴震是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文章中,“明道”“求道”“闻道”的表述屡屡可见。“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与是仲明论学书》)“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戴震全集•与某书》)在他看来,字义、制度、名物都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这种“实事求是”的古典考证之学,构成了“明道”的基础。在语言、文本与义理之间,也形成了明确的会通路径。戴震曾经打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比方,将古典文本的训诂考证比做“轿夫”,将古典精神的义理探求比做“轿中人”。天下人多以“轿夫”之学赞誉他的学问,但不知“轿中人”才是学术的关键所在;一旦“轿夫”喧宾夺主,沉浸在知识主义的傲慢与自矜之中,便要对其痛下反思。这种以义理为宗旨、以德性为根本的学术追求,展现出浓郁的古典气息。作为乾嘉学术的领军人物,戴震的“明道”精神并非空谷足音,而是影响着整个时代的黄钟大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训诂学作为古典学根基,对古典学的各方面发展至关重要,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B. 训诂学从先秦萌芽,发展历程漫长,在传统小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文化内涵丰富。
C. “邑,国也。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说文解字》中对这个“邑”的训释,体现古代儒家思想。
D. 现代训诂学在当下已独立成科,应该对历史遗产进行理论清理,更应关注与国际接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穆姜解释《周易》随卦“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体仁足以长人。”体现了训诂与古典之间若隐若现的早期渊源。
B. 许慎《说文解字》的字词解释中蕴含着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加上他建构了“天地人”的经学秩序,因而被称为“五经无双”之一。
C. 郑玄遍注群经,对经典文本进行了翔实训诂,他的著作也寄寓着系统性的义理思考与文明理想,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
D. 清代戴震、段玉裁等训诂名家,立足训诂而展开的思考参差不齐,对“明道”的追求也高低不等,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
3. 下列名家的阐述中,符合文中所说的“道器合一”的是( )
A. 圣人之学,心学也。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王阳明《传习录》
B.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郑玄《毛诗序》
C. 汉儒秦恭注《尚书•尧典》开篇“曰若稽古”四字,论“古”字涵盖三皇五帝至孔子时代,四字注释共有三万余言。
D. 章太炎通过对《庄子》中“灵台”“真君”等词语的训诂,将庄学与唯识、华严之学融会贯通,构建起齐物哲学。
4. 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述“王官之学”的内涵以及和诸子百家学术的关系。
5. 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戴震的学术观点有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训诂学,作为中国古典学的根基,源远流长。它滥觞于先秦,历经各朝发展,与古典研究紧密相连。扎实的训诂考据为古典学筑牢事实基础,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更赋予古典学义理价值。从许慎、郑玄到戴震等,历代学者皆以训诂“明道”。如今,训诂学的现代转型成果更能推动中国古典学建设,让我们一同探寻训诂学与古典学的深厚渊源与发展脉络。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更应关注与国际接轨”错误。材料最后一段提到现代训诂学应“参与并推动中国古典学的当代建设”,强调“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但未提及“关注与国际接轨”。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柔软纵横
朱以撒
每一管笔,在未启用时都是锋棱尖锐的,似乎可以把点画的细处毫厘不爽地勾勒出来。只有付之于水,让水把千百毫毛化开,试用,才可以断其优劣。
在文房用具里,毛笔给人洁净曼妙的美感。未使用时,它如一枚未绽放的白玉兰花苞,紧抱收束。遇水之后,丝缕蓬松。物尽其用——再洁净的笔锋也要裹上墨香,然后在宣纸上驰骋,就如骏马不是养着欣赏,而是用来征逐,看它们毛鬣竖起,迎风翻飞,筋肉上热气腾腾。毛笔也一样,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