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东营市2025届高三诊断性测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7970字。
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东营市2025届高三诊断性测试(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理论为文学的普遍原理,在种种关系中抽象其共同性,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传统的关系,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文学与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叙述的关系,等等,其普遍的原理类似于数学中之最大公约数。这一切对于解读文本来说,虽然不排除有一定向导作用,但要达到李欧梵先生所期待的那种文学文本的彻底攻克,则无疑南辕北辙。即便毫无偏颇的文学原理,也产生于普遍性的抽象,而抽象则以牺牲具体、特殊性(不仅仅是感性)为代价。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正如苹果的属性多于水果的属性一样。故形象总是大于理念,普遍原理即使深刻,也并不包含特殊。具体文学文本的特殊性,不可能存在于普遍性原理之中。就是那些强调文学特殊性的理论,也不直接包含具体文本的特殊感性,因而仅仅以普遍原理为演绎之大前提,不可能真正揭示出具体文本的特殊性。
文学文本解读,如果仅仅着眼于其与理论的统一性,则失去特殊性,变成毫无血肉的、抽象的骨架,这无异于文学解读任务的取消。文学理论即使完全正确,也只能是文学的一种片面的局限于某角度的概括。由于语言符号和概念不能穷尽事物属性,判断推理、形式逻辑乃至辩证法均有局限,故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全面的理论。
切实的文学解读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灵魂的冒险,因为它不可能排除普遍原理的向导,同时也不可能排除其误导。因而,不管运用什么原理,都要十分警惕其两个方面的遮蔽性。第一,理论本身的遮蔽性,不管多么深刻,也是片面的。第二,理论所抽象掉了的感性基础上的属性,往往是文学性的生命。因而,文学文本的解读,必须警惕成为理论的奴隶,而要做理论的主人。就是经典理论,被动死读也可能陷入迷误,正确的态度是批判性阅读,也就是为我所用、为我驱使,文学解读的有效性不在于被动的图解,而在于运用具体文本的特殊性,制约普遍理论的狭隘、僵化,冲击其盲点,纠正其片面性,甚至颠覆其荒谬性。解读的焦点应该是为理论所遗漏、所扭曲了的特殊性内涵。
这个矛盾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原因之一,在于文学解读的对象与文学理论的不同,文学理论研究的是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文本解读学则以个案分析为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的区别。牺牲个案的特征,恰恰是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必要代价。文本个案的特殊性,在文本中,而不在理论中。原因之二,在于个案的特殊性,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是以直觉形态呈现的。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把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属于直觉思维,是没有逻辑的。“艺术即是直觉”,克氏在《美学纲要》中对直觉的阐释是:“见那个事物,心中领会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这个说法,其偏颇之处是显然的。审美的感情和审智的理论在文学艺术中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水乳交融的一面。但是,他的说法却也揭示了形象的直觉和逻辑的语言间的矛盾,虽然他把矛盾绝对化了,但也提示了文学解读用逻辑语言概括形象直觉的巨大难度。正是因为面对这样的难度,文学解读才要把全部直觉尽可能语词化,特别是对被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理论面向所有文学作品,文学解读研究具体文学文本,文本有特殊性,理论因从文学中抽象共同性而有普遍性。
B.强调文学特殊性的理论同样具有普遍性特征,而真正的文学解读任务必须着眼于理论所抽象掉的感性基础上的属性。
C.精准解读文本的前提是选择能够为我所用并与文本特殊性相适应的文学理论,使理论普遍性与文本特殊性水乳交融。
D.文末一段连用四个“说不尽”,强调意味显著,说明经典个案解读是超越时代和跨越时代的,需要无数人贡献智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解读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时,一定程度上讲,越是严格以文学理论的普遍原理为向导来进行分析,越是远离文本本身的特殊性。
B.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以直觉形态呈现,为了提高文学解读的有效性,
防止误读,我们应该批判性地运用经典理论。
C“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说明了用逻辑语言概括形象直觉的难度之大,也揭示了聘牵支文学解读中将直觉尽可能精确表达的必要性。
D.将直觉转化为语言的文学解读,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特殊与普遍等反复搏斗的过程,其难度要远大于文学理论抽象共同性的过程。
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支撑本文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若脱离了人的感知、人的情感的顿悟,用反映论,用俄国人的陌生化,用美国人的悖论、反讽、张力、暗喻来“细读”,都无异于用擀面杖吹火。
B.粗略地解读文本,一望而知的往往是表层,是文本之间的普遍性与共同性,如果被抽掉了特殊性和具体性,也就只剩下形式的框架和空洞的思想。
C.同样是写“空”,“孤帆远影碧空尽”,妙在帆影消失时的一刹那凝神:“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妙在马蹄印留在视野中的心灵冲击。
D.同一小说中出现同类的事件,如果相同或者相近,叫做“犯”;如果同中有异,也就是不犯,叫做“避”。作文须得同中有异,“犯”而善“避”。
4.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原因。(4分)
5.本文观点对你在语文学习中解读文学文本有何启示?(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猫不拿耗子 李国文
王教授抓科研,王处长管行政。两家比邻而居,王教授住五〇三,王处长住五〇四,无论大人,无论孩子,彼此来往都很亲切。王教授虚怀若谷,王处长平易近人。
王处长管的事多,管的人也多。王教授只管一项科技攻关专题,领导两名助手,虽然也带几名研究生,上大课时阶梯教室坐满了学生,但并不归他管。王处长则不同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