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9 15:59:4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70字。

  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深深植根于农耕社会的生产力基础与文化土壤之中,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始终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从《考工记》被尊为工艺典范收入《周礼》,到《墨经》理论体系在汉代后逐渐散佚的命运对比中,清晰可见古代科技发展的实用主义脉络。《考工记》记载的车轮制造采用“规、矩、水、县”四法检测质量,虽暗含几何学原理却止步于经验总结;而《墨经》提出的力学定义“力,形之所以奋也”,因缺乏实践支撑最终湮没于历史长河,这种“重术轻学”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物理学的重要标识。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古代物理学展现出独特技术智慧的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不仅记录了地磁偏角现象,更通过观察声学共振改良军乐器,但其研究始终服务于历法修订、军事装备等实际需求。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系统记载的提花机结构,虽暗合机械联动原理,其传承却依赖工匠口授而非理论解析。这种知识形态导致技术发展常陷于螺旋循环:宋代燕肃耗费四十年复现指南车,本质上是对前代机械的经验重构,而非基于力学理论的创新突破。
  中西科技发展路径的差异在近代尤为凸显。李约瑟统计显示,1600年前中国有26项重大技术发明西传,但伽利略开创的实验科学方法使西方完成质的飞跃。沈括虽早于欧洲四百年发现磁偏角,却未能像吉尔伯特那样构建地磁学说;《墨经》虽系统论述小孔成像原理,终究未能催生出开普勒《折光学》般的理论体系。这种分野源于社会认知结构的深层差异: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将科技限定为“器用”层面,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最终导向伦理认知,而西方在资本主义推动下形成的学术共同体,构建起“理论—实验—技术”的创新链条。
  回望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其经验性成就与理论局限共同构成独特的发展逻辑。祖冲之《缀术》的失传与《考工记》的千年传承,折射出技术经验与理论体系的失衡。这种特征既造就了“四大发明”的辉煌,也使近代转型陷入困境。当我们以历史眼光审视这些成就时,既要避免以现代标准苛责先人,也需清醒认识制度性制约因素,方能真正理解中华科技文明的特质与价值。
  (摘编自《<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绪论》)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最早的飞行器之一。风筝亦称为纸鸢、纸鹞、风鸢,形状不一。如《红楼梦》第七十回所描述,风筝有蝴蝶形、鱼形、螃蟹形等。清末满族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风筝》中写道:“风筝即纸鸢,缚竹为骨,以纸糊之,制成仙鹤、孔雀、沙雁、飞虎之类,绘画极工。
  风筝在空中飞行时受到三种力的作用:重力、空气动力、拉力。稍有气流,风筝就上升。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物理学具有“重术轻学”的特点,这从《考工记》和《墨经》不同命运结局可以看出。
  B. 中国古代物理学在知识形态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这导致古代技术发展常陷于螺旋循环的怪圈。
  C. 西方“理论—实验—技术”创新链条的构建,证明社会认知结构对科技发展路径有着重要作用。
  D. 中华科技文明呈现出技术经验与理论体系失衡的特征,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独特的发展逻辑。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其材质多样、形状各异,这使风筝有了不同的分类。
  B. 称自己的实验飞机是“动力风筝”或“巢形风筝”,表明这些飞行先驱认真研究过中国风筝。
  C. 南宋时期的集市上已经出现了专卖风筝的小经纪,说明风筝已彻底转变为民间百姓的嬉玩物。
  D. 有声的风筝从无声的纸鸢发展而来,因此起源更早的木质风筝在当时不可能被称作“风筝”。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比较论证的方法,来突出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展现出独特的技术智慧。
  B. 材料一引用李约瑟统计数据,表明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对世界曾有过重要影响。
  C. 材料二中借助风筝受力作用示意图,形象具体地说明其在空中飞行 力学原理。
  D. 材料二中以中国风筝为例,介绍了风筝的起源时间,并阐述其分类和发展过程。
  4. 材料二中引述《独异志》中相关记载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5. 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对当代科研工作者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中国古代科技展开。材料一聚焦古代物理学,阐述其“重术轻学”特征、实践中的不足、中西发展差异,剖析成就与局限;材料二以风筝为例,介绍其起源、发展、分类及对现代科学的贡献,二者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富有学术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中华科技文明”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回望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其经验性成就与理论局限共同构成独特的发展逻辑。祖冲之《缀术》的失传与《考工记》的千年传承,折射出技术经验与理论体系的失衡”,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呈现出技术经验与理论体系失衡的特征,体现了其独特的发展逻辑,而不是“中华科技文明”,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里寻他千百度
  聂鑫森
  大雪纷纷扬扬,到今早才疲惫地停止了。夏家院子里满地琼瑶,小池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山石、花草似彩色玻璃制成的工艺品。只有墙角那几株腊梅,铁干铜枝,浅黄色的花朵喷发出淡雅的香气。
  已届九十的夏寿鹤,穿着长长的皮袍子,闭目枯坐在一盆炭火前。天地一白,屋里的炭火便显得格外红艳。他敏感地觉察到窗外的雪光,盈满了他画室的每个角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