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5届高三2月学业水平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30770字。
浙江省温州市2025届高三2月学业水平评估语文试题
2025.2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在岸上看翻船,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人类都有这种情感,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这就是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人有恻隐之心只因为人是人,它是组成人性的基本要素。
人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幸灾乐祸,或是恻隐,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便欺诈凌虐,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念头转向恻隐,则四海兄弟,守望相助。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这一转念关头关系如许重大,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明显不同,但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如果幸灾乐祸的心理起于人我的比较,恻隐之心更是如此。儒家所谓“推己及物”“举斯心加诸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指这种比较。所以“仁”与“恕”是一贯的,不能“恕”绝不能“仁”。“恕”须假定知己知彼,假定对于人性的了解。小孩虐待弱小动物,说他们残酷,不如说他们无知,他们根本没有动物能痛苦的观念。许多成人残酷,则大半由于感觉迟钝,想象平凡,心眼窄。这固然要归咎于天性薄,但与风俗习惯的濡染等也有关系。函人(造铠甲的人)惟恐伤人,矢人(造箭的人)惟恐不伤人,职业习惯的影响于此可见。希腊盛行奴隶制度,大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不以为非;在战争的狂热中,耶稣教徒祷祝上帝歼灭同奉耶教的敌国。风气的影响于此可见,若习惯与风俗既成,要有很大的教育力量才可挽回转来。在近代生活竞争剧烈,战争为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而道德与宗教的势力日就衰颓的情况之下,恻隐之心被摧残比被培养的机会更多。人们如果不反省痛改,人类前途将日趋于黑暗,这是一个极可危惧的现象。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作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恻隐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失去它就等于丧失了人性,孟子认为人的同情不是为了让自己达成某种目的。
B.恻隐是中外一些思想家和宗教家学说的出发点,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
C.“恕”须假定对人性的了解,不能“恕”就不能“仁”,成人的残酷除了后天因素,也源于无知、天性薄。
D.人们用“原则”“主义”扼制恻隐之心的企图不会成功,因为在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上,恻隐之心不会出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幸灾乐祸和恻隐只是一念之差,却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这说明人的转念不容忽视。
B.自爱关注自身感受,恻隐强调推己及人,因此从人类生存角度看,自爱不如恻隐重要。
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不一致,但从中可看出道德源于恻隐。
D.道德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果缺少了恻隐之心,它的演变可能会违反人性。
3.下列选项体现两则材料中所说的“恻隐之心”的一项是(3分)
A.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声,满足的去了…… (《祝福》)
B.格里高尔……顿时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
C.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D.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4.论述文讲求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请结合材料二将下列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
5.通过上面的材料,对当今社会培养人们恻隐之心的途径,读者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分析概括。(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绝饮(节选) 谈歌
小城酒坊众多,最有名的是“九碗香”。老板郝清民酿出的酒绵甜劲道,来饮者大都在三五碗内醉倒。有一酒徒姜胜,酒力过人,但也只饮到第八碗,便下不得楼。郝清民便夸下口,凡饮九碗不醉者,愿将酒楼拱手相送。
这天,有一瘦小的汉子浑身湿透,来到“九碗香”。称是河北客商高连雨,贩棉布到此,水路不畅,船翻在河里,只身逃上岸。身上寒冷,却无分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