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7 21:00: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9 总计: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8210字。

  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 考试科目。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写作推动网络文学重大变革,突出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人工智能写作充分开掘了数字技术潜能,为网络文学成为真正的“数智文学”铺平了道路。网络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印刷文学,最关键之处在于数字技术使文学生产的底层逻辑发生了从类比法则向计算法则的转换。在印刷文学活动中,人类主体的思想、情感、体验在各种类同性的物质媒介之间表征、传递、复制、接受,此即类比性文络文学中,上述一切都成为按计算法则进行的数字化活动,即通过采样和量化方式将类比世界中的连续性事物转化为可以标注出一定数值的离散性数据模块,它们可以在保留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组合成更大或被分割为更小的对象。这种情况在一般性网络文学生产中已经存在,不过还不够典型。人工智能写作则通过强大算力处理海量数据,使文学信息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拆装组合可以瞬间精准完成,这个过程被称为审美数字编程。此时,人工智能体虽无法拥有人类的经历、体验、情感,却可以完整复现人类作者所创作的一切,甚至会“涌现”出人类作者难以创造出的审美质素和新的艺术风格。
  其次,人工智能写作开拓出了多元化和新型网络文学生产主体。具体包括:第一,传统网文作者使用人工智能助手辅助创作,日便可达几万字,这里出现的是增强性人类创作主体;第二,一般作诗机、微软小冰和当前其他大语言模型,只需人类输入指令,就能自动生成短小篇幅作品,借鉴法国学者拉图尔的说法,这里出现了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拟主体”;第三,对于当前大语言模型网络长篇小说创作来说,人类作者按照网络类型小说套路创作出必要的提示词,大语言模型再根据提示词进行文本内容的自动生成,最终人类作者修改完善定稿成文,这里形成了典型的“人—机(媒介)”交互主体。人工智能写作介入网络文学之后,人类作者主体、增强性人类主体、人工智能“拟主体”“人—机(媒介)”交互主体多元共存,交相辉映,这无论在传统文学史上还是此前的网络文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人工智能写作使网络文学进入了多元主体和联合主体时代。
  再次,人工智能写作为人们从“后人类时代”的角度观察网络文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人工智能写作以计算的方式,打破了再现说、表现说、表征说、艺术世界说等各种传统人文主义文学观念,与赛博格思想、普遍生命力说、新物质主义等后人类理论形成了呼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网络文学有可能走在通往后人类时代的文学的途中。
  (摘自单小曦《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重大变革》,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古今中西,都十分强调艺术创作内蕴的创造性。艺术史学者詹森在其所著《艺术史》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与“制造”的不同,因为制造侧重于“技”的层面,工匠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制造什么样形态的产品,而创作更强调“艺”的层面,艺术家更看重的是灵活甚至冒险的调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凭借数字技术把人类主体的思想情感等转化为离散性数据模块并开展活动,这本质上就是审美数字编程。
  B.人工智能写作不仅能够复刻人类创作成果,还有可能创作出人类创作难以企及的审美特质与新颖的艺术风格。
  C. AI创作的生成过程完全等同于“技”的制造过程,只能按照特定模式制作产品,毫无“艺”的成分。
  D.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切身经验,只能依靠被投喂材料模拟情感体验和思考,这直接导致它不能模拟各种杰作的风格。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概述人工智能写作的情况,再论述其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的技术优势,最后拓展到对创作主体和文学观念的影响。
  B.材料二运用比喻论证,把人工智能在协创性方面的表现比作“巨人”,在原创性方面的表现比作“侏儒”,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人工智能创作在不同方面的特点。
  C.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以一般作诗机、微软小冰和当前其他大语言模型为例,论证了文学创作领域人工智能“拟主体”的出现。
  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如微软小冰与《古诗十九首》在诗歌创作上的对比,突出人类创作蕴含真挚情感,能触动人心,而人工智能创作则存在不足。
  3.下列不符合材料二“人工智能创作存在局限性”这一观点的是(3分)
  A.电商平台用AI生成商品文案,简洁明了,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独特创意。
  B.影视公司借AI创作剧本,涵盖常见套路,情节和情感刻画单薄。
  C.微软小冰每学习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6分钟,曾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D. AI设计团队借鉴知名品牌案例,为新企业设计 logo,有吸引力,缺乏原创性。
  4.关于“人工智能写作”这个话题,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
  5.小李是一名自媒体创作者,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给他一些使用人工智能写作方面的建议。(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选项,找到文本相关的内容,仔细比较。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梳理论证结构,根据选项内容分析对错。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理清文中观点和例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分析选项例子的特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观点相同点的能力。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文章观点,比较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观点,提出建议的能力。理清文段层次,了解文章内容,根据文本中的局限性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那就是四川北路一条老弄堂。那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