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6 10:29:0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20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围绕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应用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黄河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及开发利用,是完整表达黄河文化深刻内涵的重要形式。
  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统一阐释、系统保护、综合利用,是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有效技术手段和必要工具支撑。近日,中央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和文化数字化发展。高清扫描、三维建模等信息技术,可将古籍、文物等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式;用高精度和细节丰富的数字模型或图像视频进行采集、保存,可模拟和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运用广域信息采集等数字技术,能够推动黄河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传播传承以及开发利用。利用数字技术对受损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修复,并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文化遗产的状态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将文化符号、精神标识转化为新型“数据能源”。
  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一方面,虚拟现实、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遗产体验,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文明的魅力,通过交互体验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解、认同和参与;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黄河文化的传播载体更为丰富多元。当前,各类新媒体平台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如山西博物院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黄河文化云展览,让观众在“云端”欣赏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云探国宝”大型直播活动,吸引众多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卷 第1页 共10页 
  友在线观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展示方式,让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
  文旅部推出首批42家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依托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场所,打造数字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让智慧旅游成为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互联网+文旅”的碰撞与结合,也为拓宽黄河文化遗产的艺术化发展空间提供了动能。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戏剧聚落群,游客在沉浸式的剧情中聆听黄河故事,感受黄河文化;在龙门石窟的《无上龙门》体验馆,游客沿着历史长河,参与一场多彩的文化巡游……云旅游、云演艺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技术正为旅游业带来蝶变。各地研学游、亲子游的火爆,为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教育提供了契机,也为更好地发挥黄河文化遗产的育人价值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助力。
  (摘编自陈能军、周广《用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材料二: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为文物创建数字档案,运用数字修复、3D打印技术实现文物重生。在“全景故宫”,“云游”紫禁城;在“文物多宝阁”,“触摸”文物……一个个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案例,为我们感受文物里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
  1.下列对材料中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它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才能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B.虚拟现实、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黄河文化的传播载体更为丰富多元,可以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文明的魅力。
  C.数字技术可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让不可再生文物不用再承受自然条件的考验,并赋予它新的生命,使更多人能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D.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用科技手段重新解读文化遗产价值,以科技力量赋能文化遗产传播,为其从小众走向大众提供了重要助力。
  2.下列选项中,对材料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数字技术赋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中心,从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数据中心、推动智慧旅游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B.材料一、二列举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案例,说明科技的力量让全国博物馆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
  C.材料三陈述了借科技手段解读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融媒传播的综艺节目“破圈”的事实,呼应了材料一、二中强调的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的内容。
  D.材料三指出在考古文博类节目中,运用科技手段激活文化遗产,可以让观众在贯通时空的历史回眸中,或可感可知的共情体验中获得历史文化的滋养。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数字化技术,让文化遗产历久弥新”这一观点的是(3分)
  A.西北大学研发的“恒湿洁净高气密展柜系统”,让蒲松龄纪念馆的纸质文物“住”进了新展柜,避免了因空气湿度和颗粒物浓度波动造成的纸质文物老化。
  B.敦煌研究院完成了上百个洞窟的图像采集、图像修复工作。全球网民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在洞窟里进行720度全景漫游。
  C.三星堆博物馆对二号青铜神树残件进行了三维数据采集,将2479块碎片信息进行精确修复,使它们最终“长”成了一棵高达2.88米的“神树”。
  D.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了“互联网+世界丝绸互动地图”项目,开创了以空间为切入点、再现丝绸之路时空规律的文物展示利用传播新模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5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卷 第3页 共10页 
  4.科技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概括。(4分)
  5.2025年某月,新疆文旅局将开展一次“云游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的活动,请你结合文本及下面的材料,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6分)
  克孜尔石窟是3—9世纪开凿于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的佛教石窟寺,它是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60年的“艺术宝库”,共有236个石窟,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洞窟形制多样。壁画内容以小乘佛教题材为主。石窟外崖壁上保存了多处柱洞、凿痕,为窟前木构建筑遗迹。窟内发现了多种文字题记和文书,以及来自丝路沿线不同地区的文献、织物、佛经等多种文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去的白马(节选)
  朱秀海
  中午时分,敌人发起第五次冲锋,一发从海上打过来的舰炮炮弹直接在白台山东侧半山腰炸出一个三米深的大坑。通过这里的所有电话线全被炸断,姜团长打向一线阵地的电话被阻断,他生气地派出通讯员,让仍然坚守在总机前的大姐马上把千秋给他找回来!他说如果这个时候因为电话不通导致阵地丢失,让敌人从三十七团的防御地段通过,冲向锦州,那就不是他枪毙千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