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12月份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50字。
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12月份语文试题
2024.12.24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古人说:‘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干部工作也好,人才工作也好,本质上都是用人问题,关键是要把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出自《墨子•尚贤上》。墨家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重要思想观点,尤其是“尚贤”的政治主张,顺应了战乱纷繁、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君主求贤若渴、得人才者得天下的迫切要求。尊重、崇尚、任用贤良之士,是政治的根本。
认识到是否拥有贤良之士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以及贤才难得,是我国古代众多政治思想流派的共识。《诗经•鹿鸣》歌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聚拢、招纳品德高尚、声名显赫的贤士为座上宾,事业就会大有作为。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讲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他本人也以贤者为榜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到墨家,其思想与儒家多有不同,但在选拔、任用贤才的政治用人观上是一致的,将“尚贤”作为政治的根本,主张尚贤使能要打破界限,不分社会阶层、职业选拔真才实干者是墨家贤人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后世尊贤、纳贤蔚然成风,甚至提出“野无遗贤”的思想,历朝历代君王尊奉贤才的典故层出不穷,都体现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家渴望贤才、珍惜贤才的小心翼翼和犹恐不及。
那么,何谓贤良?贤良之士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说文解字》说:“贤,多才也。”《庄子》说:“以财分人谓之贤。”但从中国文明伊始,很少以财物、财富论贤,大多以德能论贤,贤者被认为是贤明有才德的人。在儒家的王道信仰中,贤人是居于圣人和君子之间的道德生命境界,这一界定和排序也被其他学派包括墨家吸纳。至唐,《贞观政要》也讲:“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所以,贤人虽逊于圣人,但也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可以说,贤者是“德”与“才”的高度统一体。
“德”为德性。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有德性的君子不是遵从外在的道德标准,而是
主动涵养德性成为自己的品质和内在修为。《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德性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仁是贤者、君子最根本的品格,并由仁统摄义礼智信,所以“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墨子崇尚古之圣王列德尚贤,更为推崇“义”,“至于所谓贤,则以义为标准”。修身养德、仁民爱物、克己律己、反躬内省、自我提升,由内圣走向外王是历代贤者所追求之大德。
“才”为匡时济世、经世致用的本领。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而应有渊博的学识,多才多艺。墨子提出的贤者之“才”更为广泛,如博悟道术、言辞善辩、精通逻辑、多才多艺、上下调和、清正廉洁等,既是治理时弊、匡扶乱世的利国利民的技能,也是发展生产、从事经济管理的理财之能。富国富民、政治昌明、万民亲附、内外归顺的安乐之世是贤人治世之“才”的完美呈现。
人才成就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优秀的人才。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作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内容,正是向优秀的贤良之才发出了“集结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德才兼备,方堪重任。”“要把那些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用崇高的事业感召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以此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摘编自董冰《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材料二:
孟子抱有厚重的天下关怀,遂生发出浓郁的“为天下得人”的问题意识。在孟子看来,行仁政有三重境界:分人以财,施人恩惠,是第一重境界;教人以善,感化他人,是第二重境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第三重境界。作为“天下”的治理者,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成为“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繁,诸侯争霸,各国君主都急需贤才来辅佐自己,墨家的“尚贤”思想也应运而生。
B.儒家和墨家的思想虽多有不同,但二者都将任用贤才作为政治的根本,并主张选贤要打破阶级和职业局限。
C.虽然庄子有过“以财分人谓之贤”的论述,但自中国文明诞生以来,品德和才能才是贤人的重要评价标准。
D.国家选用贤才来治理国家,是因为贤才具有彰明的德性并且能将这种德性推广下去,从而造福国家和民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很多政治家都认为贤才对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常推崇尊重贤士,使得后世形成尊贤纳贤的风气。
B.“德”作为贤士的重要评价标准,儒家和墨家对其内涵阐释并不相同,且儒家更强调主动提升内在修为。
C.“才”的内涵丰富,但只有达到了富国富民、政治昌明、万民亲附、内外归顺的安乐才算贤士施展了自己的“才”。
D.孟子立足天下,非常看重统治者的德才,他认为能够尊贤使能,让百姓各得其所、安定幸福才是行仁政的最高境界。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尊重、崇尚、任用贤良之士”的一项是( )
A.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曹操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C.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
D.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典语》
4.材料一中多处运用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有为青年,你认为要成为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贤才”,由内到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馆里,只有两个美国客人留宿。他们进出房间,上下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一个都不认识。他们的房间在二层,面朝着海,房间也与公园和战争纪念碑相对。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风和日丽的时候,时常能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喜爱棕榈树的样子,也喜爱面朝着小公园和大海的旅馆艳丽的色彩。意大利人自远方赶来瞻仰战争纪念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