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1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2/15 7:57: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9200字。

  天津市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9 分,每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里使用的“命运”概念,是指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可改变的、必然的行为趋势、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变的命运。同样,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就不能维持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护自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作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得以保全的必要条件。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
  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
  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因此,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否定和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在这种哲学看来,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
  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
  但是,西方的生态学家们却沉浸在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之中,企图用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当代所需要的生态哲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从根本上堵塞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失去了存在基础。
  (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材料二:
  普里皮亚季不同于我到过的任何地方。表面上看,这个小城舒适宜人,我们人类为舒适生活创造的各种便利,这里应有尽有。它是为近 5 万人精心设计的完美家园,然而今天的普里皮亚季渺无人烟。房屋外墙摇摇欲坠,窗户玻璃破碎,房梁倾斜坍塌。这里的一切,从无人观看的告示板,到科学教室里丢弃的计算尺,再到咖啡馆里残破的钢琴,都凸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能够丧失其需要的一切和珍视的一切。
  地球上只有我们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创造世界,然后再将其毁掉。
  1986 年 4 月 26 日,普里皮亚季附近以“切尔诺贝利”之名为今人所知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核电站的 4 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爆炸的肇因是规划不周和人为失误。爆炸后,辐射物质随强风吹遍欧洲大部,含在雨滴和雪花里从空中落下,渗入许多国家的土壤和河流,最终进入了食物链。
  许多人说,切尔诺贝利事件是历史上代价最惨重的环境灾难。可悲的是,事实并非如此。20 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另一场灾难在几乎无人注意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地在全球各地展开。它的成因也是规划不周和人为失误。它在无人知晓的状况中静悄悄地发生,它的影响比几个不幸的国家土壤和河道遭到污染深远得多,它就是我们时代真正的悲剧——我们星球上生物多样性的螺旋式下滑。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要真正旺盛蓬勃,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必不可少。只有当无数有机个体最充分地利用每一种资源、每一个机会的时候,只有当千百万物种的生命相互关联、彼此维持的时候,我们的星球才能有效运行。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我们自己,就越安全。然而,人类现在的生活方式正在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退化。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间才慢慢明白,我们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类世界从来有其内在的不可持续性。但是,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了,就要做出选择。我们可以在我们建立的现代社会中忙于各种实在的追求,却选择对迫在眉睫的灾难视而不见。我们也可以选择改变。这个选择可不那么简单。毕竟,对已知的东西坚持固守、对未知的事物不予置信或心存恐惧乃人之常情。不过,如果我们现在行动起来,仍来得及痛改前非。
  (摘编自大卫•爱登堡《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林华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可持续生存,这一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 农业文明中,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农民的作用只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C.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抛弃以前的文明、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因素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过程。
  D. 切尔诺贝利事件造成了严重 环境污染,其放出的辐射物质在自然条件下最终会反噬人类自身。
  2. 根据材料,填入示意图空缺处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人顺应自然
  B. ②以人类为中心
  C. ③生态文明
  D. ④生物多样性理念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的一项是( )
  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
  B.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
  C.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D. 自然高远,无比神通。(《礼记》)
  二、(15 分,每小题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