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760字。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设想,人类曾达到过这种境地,在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经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其生存方式,就会消灭。
然而,人类既然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类便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它们发动起来,并使它们共同协作。
这种力量的总和,只有由许多人的汇合才能产生;但是,既然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他又如何能致身于力量的总和,而同时既不致于妨害自己,又不致于忽略对于自己所应有的关怀呢?这一困难,就我的主题而言,可以表述为下列的词句: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方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这一契约的条款乃是这样地被订约的性质所决定,以至于就连最微小的一点修改也会使它们变得空洞无效。从而,尽管这些条款也许从来就不曾正式地被人宣告过。然而它们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样的,在普天之下都是为人所默认或者公认的。这个社会公约一旦遭到破坏,每个人就立刻恢复了他原来的权利,并在丧失约定的自由时,就又重新获得了他为了约定的自由而放弃的自己的天然的自由。
这些条款无疑也可以全部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因为,首先,每个人都把自己全部地奉献出来,所以对于所有的人条件便都是同等的,而条件对于所有的人既都是同等的,便没有人想要使它成为别人的负担了。
其次,转让既是毫无保留的,所以联合体也就会尽可能地完美,而每个结合者也就不会再有什么要求了。因为,假如个人保留了某些权利的话,既然个人与公众之间不能够再有任何共同的上级来裁决,而且每个人在某些事情上又是自己的裁判者,那么他很快就会要求事事都如此。于是自然状态便会继续下去,而结合就必然会转变为暴政或者是空话。
最后,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而且既然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的数目就等于大会中所有的票数,而共同体就以这同一个行为获得了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及它的意志。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当与其他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作“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作“臣民”。但是这些名词往往互相混淆,彼此通用,只要我们在以其完全的精确性使用它们时,知道加以区别就够了。
(摘编自卢梭《论社会公约》)
材料二: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社会契约尽管缺少修改的空间,可能也没有正式的宣告,却不约而同地被人们所默认或公认。
B.个人与公众之间不能有任何共同的上级来裁决,若个人可以裁判某些事情,会引发暴政,进而使结合成为空话。
C.除了在需要的时候应精确地加以区分之外,城邦、共和国、政治体、国家等代表公共人格的名词往往可以通用。
D.着眼于社会冲突来进行权力的分析表现为支配者利用权力对下发号施令,驱使被支配者按照支配者的意志行动。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假设论证探讨了形成社会契约的必要性,基于此阐述了社会契约的内容与原则,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B.从“减轻了生活担子”等可见,材料二用朴素生动的语言论述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特点,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C.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不同,材料一是层进式,材料二是“总—分”式,但二者都提及了社会契约的约束性。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个体在集体协作中必须要自愿接受某种共识,以此来获得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从而保证生存。
3.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乡土社会里,我们依靠“求人”来获得满足,可以以此降低维持生活所需的成本,无条件地享受生活。
B.同意权力以社会契约为基础,保障社会分工的可行性,社会分工带来的少劳多获可以让我们摆脱这种权力的束缚。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所以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生活,是因为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若不安于其分,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D.两则材料的核心思想能够为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指导,这说明法治精神是社会契约的核心。
4.材料一在论述时使用了“可以表述为”“全部归结为”“可以简化为”等表达,有何作用?(4分)
5.形成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鹌鹑,鹌鹑(节选)
了一容
牧马青年哈儿骑着自己心爱的坐骑,吆喝一声:“嘚儿——驾!”天宇间旋转着回音,他催动坐骑,赶着马群,穿越禾木河对面的原始森林,进入天然的大窝子草原。
大窝子草原的样子呈扇形,向两侧缓缓伸展。草深的地方,有一人多高,那里常常有野物出没,不论是棕熊、雪豹、猞猁,还是银狐什么的,一看见人,便远远地躲开去。突然,只见一头硕大无比的棕熊,正在一道斜坡下面驻足瞪视着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