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040字。
高2022级高三12月联考试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解中国,还要放在世界的背景里
——历史学家葛兆光访谈(节选)
过去六年,葛兆光几乎花了一半时间制作一档叫作《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的音频节目。从2019年6月1日节目首播,到2021年12月14日节目结束,整档播客共播出二百多集,葛兆光又花费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将其编纂成为一套三卷本一百多万字的书籍。2024年4月,《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付梓出版,葛兆光在复旦大学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南方周末:《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最初是一档音频节目,现在发展为一套书,这背后的缘起是什么?
葛兆光:我是这么想的:第一,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全球史;第二,全球史跟过去流行的国别史,和以国家、区域组合的世界史不一样,不仅是一个历史叙述的新形式,而且有让听众形成世界公民意识的责任;第三,从1990年代以后,全球史确实是国际学界一股很大的潮流,它能够发现过去历史叙述中被压抑、被遮盖的地方,中国学者应该去“预流”。
我过去是做古代中国史的,但这些年,越来越希望把视野扩大,也就是理解历史中国的背景,要扩大到周边,后来又觉得,甚至周边都不够,要理解中国,还要把它放在世界的背景里。
南方周末:如果以“全球史”的眼光重新去审视中国的历史,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葛兆光:全球史的意义,是让人了解今天的文明,是一个全球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一方面,
东西方都要克服历史遗留下来的帝国心态、殖民意识、自我中心主义;一方面,大家都要接受历史形成的普遍文明和国际规则,如民主、自由、平等、主权等。没有全球意识,就会退回自我中心主义,让天下、华夷、文野的观念卷土重来。
应该承认,全球史本身是欧美学者从自我批判开始的,它强调“去中心化”,因此,我们中国学者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也要警惕中国中心主义,也就是去除传统带来的“天朝”、“大一统”的傲慢和自负。对于中国史学来说,它可以改变过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割裂状况,让中国史获得更大的理解背景。这是因为如果你不了解全球史,就缺乏比较的视野。
南方周末:你强调全球史要去中心化,重视平等和联系,这个理念为何重要?
葛兆光:全球史强调的是联系的过程,并不是欧洲主导的历史。在我看来,它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历史观:
首先,承认文化没有高下,都是一个历史过程。因为传统的世界史从欧洲发展起来的时候,就有那种“开化—半开化—未开化”,或者“进步—落后”等理念,但全球史强调,任何文化,任何族群都是历史进程的产物,所以要坚持文化多元。其次,世界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平台,在不断地交往中必须形成国际和社会,这个过程当然有冲突、战争和残杀,但更重要的是交流、移动和融合。再次,既然人类都生活在世界上,形成国际社会,因此需要规则,规则就是文明。不能够以强凌弱,不能够歧视,这是很重要的,全球这才得以联系在一起。最后,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遵循和尊重这个文明,去除自我中心主义,达成全球共同联系,成为生活其中的世界公民。
这是一个新历史观。这也是全球史和世界史最不一样的地方,世界史更多是政治性的历史,全球史更多时候是文明史。从文明角度来看,我们会意识到世界是联系的,文化是多元的,文明是一体的。这就像你的日常生活,尽管你可能更喜欢土特产,但你更多还是要依赖公共产品。文化是各自特色,但文明是普遍规则,你不能离开文化,但更必须遵循文明。
南方周末:你讲到全球史的追求之一就是“去中心化”,但你之前在一个演讲中也强调还要“再中心化”,这个“再中心化”要如何理解?
葛兆光:全球史从一开始就是去中心化的,但我觉得,第一步要做的,可以是“多中心化”。毛泽东讲得好——“多中心即无中心”。从多点看历史,多中心就是无中心。从各个角度出发的全球史,合起来才能叫全景。我们都不是上帝,做不到全景,只能“多中心”地从某一个地方出发。
从某一个角度出发,就开始了“再中心化”,但是再中心化并不是强调“我”的价值和立场,只是说从“我”的视角看全球。这部《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可能中国部分占的比重比较大,但无端的自傲是没有道理的。我说的“再中心化”,是要承认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只是从这个角度来谈论全球。
南方周末:现在也有一股所谓的反全球化的浪潮,或者说也有不少反思全球化的声音出来,你怎么看
待这个问题?
葛兆光:全球化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忽略了不同国家的利益,忽略了不同阶层的分配差异等。但我总觉得,要通过全球化来修正全球化的缺陷,而不是用反全球化来抵消全球化的趋势。
我经常讲这个例子。蒙古时代把欧亚连成一片,但1405年跛子帖木儿死后,世界又变成东是东,西是西了,所以,全球化不是直线或单线发展的。人们越来越注意到,除了商品、贸易、物质的全球化之外,可能还需要价值的全球化,也许经过这一段,全球化会更加深入。我个人还是相信,全球化终究将我们各色人种连在一起,尽管过去的全球化带来一些问题,必须改变某些不公平、不合理,但不能因此否定全球化的意义。历史没有理想型和纯洁性,它是曲折的复杂的,不会一马平川地往前走。
(选自《南方周末》2024年5月16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种历史叙述的新形式,全球史不仅能有新的历史发现,还能增强世界公民的意识。
B. 认识到人类今天创造的文明,是全球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书写全球史的意义所在。
C.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既强调了看全球的中国“视角”,也强调中国的价值和立场。
D. 全球化在迅猛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此带来的反全球化浪潮试图抵消全球化趋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了解全球史,对本国史的理解也会受到一定局限,并且很容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的傲慢和自负。
B. 全球史强调历史是一个彼此联系的过程,而不是由一地或一国主导的,这或将为各国带来新的历史观。
C. 从不同国度看到的全球史并不一致,合起来才是它的全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史确实需要多个“中心”。
D. 只要书写全球史既强调全球联系,又容纳国别的差异,就能遏止反全球化的浪潮,加快全球化的趋势。
3. 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方周末作为提问者,紧紧围绕“全球史”这一话题,从创造的缘起问到当下的现实,从而使访谈既有深度,又具针对性。
B. 访谈的主体部分聚焦“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这一对完全矛盾的核心概念,将全球史的根本特征揭示出来,具有思辨色彩。
C. 葛兆光在回答时,总能紧扣问题的核心,或阐释,或引用,或举例,尤其注重将全球史与世界史比
较,鞭辟入里,条分缕析。
D. 作为一个古代中国史专家,葛兆光在访谈中所表达的对全球史的认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大国学者的担当和一个世界公民的谦卑。
4. 请根据材料,简要区分“文化”和“文明”这两个概念。
5. 葛兆光说“全球化终究将我们各色人种连在一起”,你认为如何才能促进全球化的趋势?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葛兆光教授的访谈,深入探讨了“全球史”这一重要历史学概念及其对中国史学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从缘起铺陈至全球史的核心理念及现实挑战,层层递进。访谈中,葛兆光将“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结合,体现出哲理思辨,强调文化多元与文明规则的统一。文章以丰富的例证和深刻的阐释,呈现出全球化与全球史在当代的价值与局限,也传达了学者的历史责任感和开放态度,具有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也强调中国的价值和立场”错误,根据原文“再中心化并不是强调‘我’的价值和立场,只是说从‘我’的视角看全球”,“从中国出发”只是强调了中国“视角”,没有强调中国的的价值和立场。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昨夜闲潭梦落花
谢 冕
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花落无声”四个字。这四个字来自一个遥远的记忆:母亲绾着发髻,身着白色的夏布衣裙,她在树下的井边洗衣。那是一座古老宅第幽深的院子,母亲的身子一起一伏。她的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些花是细小的,细得呈粉状,龙眼花、荔枝花,都很细小,淡淡的黄色,淡淡的清香。荔枝花时早一些,龙眼花时晚一些,再就是柚子花了,柚子花花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