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20350字。
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主流。在互联网的挤压下,学界和业界对传统媒体唱衰屡见不鲜。这些关于传统媒体衰落的讨论中,有关“报纸消亡”问题的争议,声音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自菲利普•迈耶的“报纸消亡论”开始,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辨说一直持续至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菲利普•迈耶,他在2004年出版的《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对美国“全球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数据进行了新闻业信任度方面的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菲利普•迈耶得出结论,即在2015年大众对于新闻业的信任度会降至零点。由此,他预测——“在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
一些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出发,认为报纸的发展已经接近后期。也有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从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报纸终究会被互联网替代。在国内学者中,刘建明指出,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从这一形态上来讲,报纸演变成网络报纸之后,报纸本身就已经消失。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报纸消亡论”是一种夸大的预测,媒介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取代,而是不断提升。世界报业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谈到报业的命运时指出,网站和邮件定制都可以成为报业发展的新领域,报业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高峰。
国内学者对“报纸消亡论”也表达了反对观点。杨保军从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出发,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扬弃、叠加发展的过程。有了新媒介之后,先前的媒介不一定就会消失。陈力丹也认为,没有任何大众传媒会因新兴媒体的出现而灭亡。他在谈及新媒介环境时指出,纸质媒介总体上会呈下降趋势,但是不会消亡。
关于“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学者们的不同看法见仁见智,但对纸媒的忧虑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报纸消亡论”是一个历时性的命题,难以一概而论,尤其是在5G时代到来之后,万物互联,报纸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然网络带来的挑战不可避免,学界和业界应该主动采取有力的措施,寻求纸媒与新媒介的融合,积极应对纸媒危机。报纸是印刷术的产物,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互联网作为科技的新发展,以其巨大的发展态势影响着各个领域。报业人士如何利用互联网,如何定义不同媒介形式的报纸,关乎着报纸的命运。因此报纸的未来走向,尚需拭目以待。
(摘编自赵羽迎《融媒体时代“报纸消亡论”》)
材料二:
未来的市场将是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偏好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导向,因此,出版产业要从满足需求发展到挖掘需求、创造需求,从而做强做大。
A出版社是第一批数字转型出版单位里唯一的一家地方科技社,该社手工艺图书在开卷监控的全国旅游图书市场中,10年都稳居第一。为满足读者的需求,该社在2012年建了手工艺门户网站,联合全国100多所络大络大学,是依托出版社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报纸等传统媒体缺乏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开始被新兴的媒体超越,失去了主流地位。
B. 菲利普•迈耶根据调查得来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表做出报纸会消亡的预测。
C. 材料二中A出版社从满足读者需求出发,挖掘需求,创造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在产业变革中得到成长。
D. 材料一从理论上对“报纸消亡论”进行了分析,材料二则从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反对观点的例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基本围绕着“纸质印刷版报纸是否会消亡”和“报纸内容转向互联网之后,还能否称为报纸”展开。
B. 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这是我国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
C. 网络尤其5G时代的到来给报纸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报纸行业的创新融合带来了发展的巨大契机,人们应该积极应对。
D. 要想把未来的出版产业做好,做好现在,立足未来,主动求变,积极与信息技术融合共生,应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基本共识。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报纸消亡论”观点的一项是( )
A. 挪威人对报纸的生命周期进行数据建模分析指出现在的报纸正处于成熟期的后期和衰落期的早期。
B. 美国人认为报纸印刷成本、销售成本相对互联网新闻过于环境中必将走向衰亡。
C. 人类24小时接入互联网后,纸张会失去信息载体的意义,报纸也将会失去信息终端的作用。
D. 若对报纸的发展过度乐观,轻视新兴媒体的冲击,也会使报纸陷入自我狂欢,反而可能加快生存危机的到来。
4. 请依据材料内容,对下面案例的意义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某报纸将采访力量全部迁入新闻网站与客户端。原先的新闻专业采编部门,全部改为政情、财经、天下、区情等8个频道,原部门主任改为频道总监。只保留要闻、新闻和专刊编辑部,负责报纸编辑。体制整体转换后,记者稿量增加,新闻时效更快,报道内容更全。报纸因稿量增多,可以优中选优,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缺乏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开头只是说“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主流”,不等于“报纸等传统媒体缺乏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
B.“根据调查得来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表”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看,应是“通过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做出预测,选项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混乱了“图表”“调查”“变化趋势”之间的条件关系和发生顺序。
D.“材料二则从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反对观点的例证”错误,材料二是从实践上提供了一个出版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实例,不是反对“报纸消亡论”的实例,是面对现状解决问题的范例,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早晨,伊里亚•伊里奇•奥勃洛摩夫躺在寓所的床上,他的寓所是在一座人口多得像整整一座县城一样的大房子里。
躺卧这一件事,对于伊里亚•伊里奇来说,既不像对于害病或者渴睡的人那样,是一种必要;也不像对于疲乏的人那样,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也不像对于懒汉那样,是一种享乐,而是一种常态。待在家里的时候——他差不多老待在家里——他总是躺着,而且经常躺在我们此刻看到他的这间屋子里,这间屋子,他既当作卧室,又当作书斋和客厅。此外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