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州“一模”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1 17:05: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47
第11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12题考查文意理解,第13题考查的是分析综合,侧重在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上,第14题也是考查分析综合,而侧重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道题,依循文本的基本思路,从前到后,由点及面,考点分布合理,有梯度变化。
二.试卷作答情况
这里我们主要就简答题的作答情况作分析。
第13题
主要问题:
(1)将作者的“观点”当作针对的“问题”来回答
示例:
① 身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国学?不应把国学儒家化,要批判发扬。
② 第二大问题是时下人们研究国学出现了误区,我们不应把国学局限在儒学范围。
③ 国学是什么?它应不应该存在?国学是东方特有的,难以归并到西方学科中去。
④ 身为中国人,要多了解自己本国的传统学术,要支持国学。
(2)将次要信息作为主要信息
示例:
① 作者主要是针对“国学”的分类(属性)与归并来谈的
② 针对的问题:(1)是否应该有分属各国的特殊学问呢?(2)针对“国学”在中国的地位。
③ 第一问题是国学的定义,第二个问题是国学为什么有被国人了解的必要
④ 国学是汉学,相对新学而言,也是旧学,相对西学就是中学,就是老外说的“汉学”。
(3)不能恰当地筛选、利用文本的关键词语整合、组织答案
示例:
① 时下人们把国学研究带入了误区,等同于研究儒学
② 我们应以什么样的观念看待和学习、推广国学?
③ 要支持国学,就是要批判继承,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答案空泛,未能体现题干要求的“具体内容”
示例:
① 作者主要是针对(1)“国学”的分类与归纳;(2)对“国学”的理解与态度两大问题来谈。
② 国学是什么?如何定位和研究?
③ 文章针对讲的两大问题是国学和发扬国学。
第14题
主要问题:
(1)只有观点,没有依据。
示例:
① “国学”是属于我国的特殊学问;不能把“国学”归并到文学、哲学中去;国学需要批判发扬。
② 观点有:国学难以取消;不能把它归并到西方其他学科;要了解本国的传统学术,要支持国学,不能局限在儒学范围里。
(2)依据把握不准确,或强加因果关系,不能与观点对应
示例:
① 不能把国学归并到西方的学科中,作者认为研究国学有必要,国学绝不单单指儒学,否则就等于向封建士大夫看齐。
② 国学是值得批判发扬,古代中国还有许多不同的学说,也创造出其他杰出的成就。
③ 作者的观点:国学值得批判发扬。依据:在传统学术与现在学术断层的今天,国学应支持,但很多人对它理解有误。
(3)不分观点依据,或观点依据关系颠倒
示例:
① 作者想了解本国的传统学术是有必要的,在今天,国学应该支持,但不能局限于某个学问,伪学要反对,虽然儒家学说为主,但不能要求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倒退,国学值得批判发扬的。
② 身为国人,要了解传统学术,除了儒家学说还有中华民族创造的杰出成就,很有必要,因为国学不能取消。
(4)不能利用文本信息整合答案,发挥较多,过于主观
示例:
① 学习国学应广博,不应局限儒家经典等;我们应批判发扬国学,认真广博学习,但应保持自身的价值观,创新地发展。
② 要支持国学,本国的传统学术中有不少糟粕,这些会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要批判。
③ 国学不能取消的,每个国家都有分属自己的特殊学问,我们不能以东括西或以西括东。国学应该保持自身。
(5)做答语句不规范,明显影响表意清晰准确。
示例:
① 有无必要了解本国传统学术?是否以向封建士大夫看齐,把今天价值观倒退?作者的回答就是明确答案了。
② 国学应该支持。因为虽然儒家学说为主,但还有其他中华民族创造的成就,依据在第3段“除了……还有……”。
③ 支持国学不是要求价值观倒退,依据是古代王充、程朱理学、陈亮等的反儒学,论据还有时下某些人的做法,搞“伪学”。
原因分析:
1.审题不准不严,造成对题意解答有偏差。
这首先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说法把握不好。其实,题干的说法已经有所暗示:作者主要是针对两大问题来谈“国学”的。这里的表述为什么用“针对”一词而不是用“围绕”?针对者,针锋相对也。一般来讲,这样的“问题”就是作者准备要反驳、批评、否定的问题,由此而想,概括“问题”,就是把要面对、要澄清、要解决的情况摆出来。结合文意来看,把“针对的问题”理解为“讨论的问题”也是可以的,既然是“讨论”,也就还需要议论分析,“如何┅┅”“怎样┅┅”“是否┅┅”“能否┅┅”一类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摆出来了,因此,用这样的句式回答也是切合题干要求的。而许多学生审题时看来是没有注意领会题干的表述,把“概括问题”当作“概括论点”理解,由此,出现以作者“观点”当作“针对问题”作答的偏差。
其次,学生没有注意理解题干所说的概括“问题的具体内容”要求,不能写出“问题”的内容点,看起来只是一个问题的“框架”(或方向),显得很空泛。
再有,第14题明明有要求必须写出“观点和依据”,有的考生却视而不见,只写观点不写依据,白白丢分。
2.缺乏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把握。
很多学生做答时把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以次要信息作为组织答案的依据,造成答案偏差较大,失分严重。这主要还是由于缺乏整体阅读的意识。拿到试卷,先看题目而不做文本通读,没有做好整体阅读,理清基本思路,不能把握好全文的内容重点、议论中心,被作者文章开头为引入话题而提的某些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关注了次要问题而忽略了主要问题。
其次,学生缺乏整体阅读意识还表现在未能把第13题和第14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第13题要答的是“提出问题”,第14题要答的则是“回答问题”,它们存在着一种前勾后联的关系,如果注意了这种设题的整体性,答题的思路就会很明确,就可以避免把作者“观点”当作摆出的“问题”,也可避免只抓次要信息而忽略主要信息的差错。
3.文本结构层次把握能力较弱
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中心,也与其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把握文意有关。学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缺乏分析文本结构层次的技巧运用,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如此就容易出现概括片面、肤浅、作答不准确的问题。
4.信息筛选能力弱
以上的相关原因,往往就会影响到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筛选。筛选不当,不能很好地利用文本关键词语整合、组织答案,自然也影响作答的准确性。
5.缺乏答题规范意识
表现在:一是语句表达不规范,或是有语病,或是省略不当,如“国学要批判发扬。依据有古代王充等人的行为。”严重影响作答表意的准确清晰。
二是作答格式不规范,应该分点作答却不分点,缺乏应有的作答层次。
三是书写不认真,出现不该有的笔误,最常见的是把“国学”写成“国家”。
这些问题的出现还是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三.后期备考建议
(1)注重训练文本的多样性和典型性
按考纲的说明,论述类和说明类都要抓。但可以将某一类的文章分类再细化,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
论述类:政论文章;评论性文章(文化现象评论、生活现象评论、观点争鸣等);可以有所侧重评论性文章。
说明类:文本涉及的知识内容往往较新,贴近时代生活;而命题定位在让学生看得懂,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把握理解,并不要求对文本所介绍的知识了解很多很深。选择文本应体现这样的特点,以让学生找准做题感觉。
(2)进一步加强作答的审题训练
注意进行相关题型的分类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题干隐含的作答要求指向;
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
(3)进一步加强整体阅读训练
做好通读全文的整体把握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层次划分把握文意
做好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
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
(4)进一步加强作答规范的训练
强化语句表达的规范要求
强化做答格式的规范要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