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究竟是何词性

作者:临清一中 成立  时间:2007/3/24 15:25: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04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话很有道理,我们需要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去读书。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有这种怀疑精神,不惟书是听,不把课本看成金科玉律。人教版的语文很权威,但也有几处需要研讨:
  语文第二册《常见文言句式》119页,判断句式的第二种情况中说:
  用副词“乃”“则”“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情形比较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儡然在墓者也。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此亡秦之续耳。
  前四句无疑问,最后的一句“耳”就有待商榷了,课本说是副词,我看是语气词更确切些。
  我们首先看看《现代汉语》是如何界定副词和语气词的:副词的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末尾,表示语气,例如“的,了,吗,吧,啊”。副词的意义比较实,归入实词类,而语气词的意义比较虚,归入虚词类。所以我认为耳是虚词更确切。原因如下:
  一、从“耳”处的位置看,没有放在动词或副词前起修饰作用,而是放在了句末。有人会质疑副词的第六小类就是语气类,能否把这里的“耳”算在副词中的这一类,我认为不可以,因为语气类的副词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放在句末,比如其中的“大概”“难道”“也许”它们都不是放在句末的。所以不可一笼统的放在副词里。
  二、教参上此句的翻译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其中的“耳”翻译为“罢了”。打开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会发现“耳”的词条有(1)耳朵(2)听,听说(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史记-陆贾传》:“如反覆手耳”(4)语气词表示肯定。《史记-刺客列传》“且吾所为者极难耳。”我认为“此亡秦之续耳”中的“耳”应归入词条(3),翻译为:“罢了”因为它用在了表示判断的句子中,附带着有了加强肯定的语气,但这种附带肯定明显不同于(4)中的那种直接肯定语气。
  总之,把这里的耳归入语气词比归入副词更合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