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不宜提倡“故事新编”

作者:佚名|  时间:2004/10/12 4:24: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4

  我是高一(6)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开学第一周,我就对他们的作文进行了摸底,结果不尽如人意。看着一(6)班学生那点可怜的作文分数,我陷入了深思。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我试着寻找一条“终南捷径”。高一是为高三打基础的,高三哪类作文最受欢迎呢?我查看了许多资料,发现近几年来,“故事新编”(所谓“故事新编”即在话题作文中,根据古典名著、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最惹人注目。
  比如,1999年出现了《记忆国唐僧行凶,仙南海观音解难》、《爱因斯坦复活之后》等。2000年出现了《红楼选美记》、《谁是打虎英雄》、《宝玉的困惑》、《三国英雄开会》等优秀作文。天津一考生的《阿Q正传》竟得满分。无独有偶,2001年又有一篇《阿Q正传》得满分。2001年,江苏《金陵晚报》一次刊登6篇高考佳作,就有三篇是“故事新编”。2002年同样出现这类佳作,如《东坡的选择》、《昭君的选择》等。2003年“故事新编”照样是高考作文中的明星。
  既然“故事新编”如此受阅卷教师的欢迎,我何不在高一就让他们练“故事新编”呢?这样他们从高一练到高三,不就成了“新编”高手了吗?
  “终南捷径”找到了!我先印发近几年来“故事新编”的佳作,让他们对“故事新编”有个大致的了解;接着写了篇下水“故事新编”——《可爱幸福的玛蒂尔德》,让学生传阅。上学期的第二周,我就布置他们写随笔,形式:“故事新编”。
  随笔交上来了,不是很理想,很多人编出的故事不新颖——未跳出原文。但我不气馁,毕竟他们才高一,万事开头难。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嘛!我花了整整两个礼拜才改完63篇“故事新编”。
  之后的日子,除了管理班级和备课外,我就沉浸在“故事新编”的批改之中。效果怎么样呢?请让我用上学期期中考的语文成绩来说明。高一共10个班,一(6)班总分第一,可语文成绩排行第六。究其原因,作文失分太多,我数了一下,“故事新编”的有18位同学,5位同学作文成绩及格,最高分也只有41分。看着这些凄惨的分数,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也许他们还太小,阅读量还不够,表达能力有限,此时,我做了一个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明智的决定——放弃这条“终南捷径”,去夯实他们的写作基础。
  一、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首先,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 
  从生活中积累,包括对生活的观察,也包括自己从观察中得来的感受和体验。 
  对生活作积累,最常用的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是一种随笔,写起来比较自由——可以成文,也可以是片段,只要及时地把观察所得、所感记下来,就达到了目的。 
接着,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 
  这里所说阅读,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既要积累知识、经验,也要积累思想观点、语言材料等。 
  积累的方法包括: 
  (1)作摘录——正确地表达精彩的观点,深刻的见解,凝炼、生动的语言,原文照录; 
  (2)作摘要——把内容要点摘抄下来; 
  (3)作提要——用自己的话对内容要点作概括,然后记下来; 
  (4)作索引——用极简要的语言,将有关内容提示性地记下来,注明作者、出处,以备查找; 
  (5)写读书笔记——一般要写清楚书名、作者、出版日期和单位,内容提要或重点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还要写出阅读的心得、体会; 
  (6)作剪报——从自己所订阅的报刊上,将自己所需要的文章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剪报本也要有目录,以备查找方便)。 
  上述(1)至(4)项,或做笔记本上,或做卡片上,最好是指导学生学会用卡片。用卡片来积累,便于分类、比较、归纳,也 便于查找。 
  这些活动的意义,不仅在结果,而且在过程。学生准备的 过程、选择的过程,就是他们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组织这些活动,既要有学期的计划,又要有月计划、周计划;既要有布置,又要有检查;既要注意不断变换活动形式,又要特别注重实效。学生学有收获,学见成效,就能坚持下去。
  二、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当然,“故事新编”也能放飞学生的想象,但它限定了发展的方向,使学生只把眼光局限在古今中外的人物身上,让学生在夹缝中求发展,这样的要求太高,不适合高一的学生。高一学生的想象该是发散性的,可以标新立异,更可以异想天开。
  为了放飞学生的想象,我先进行作文片段训练。拿出一节课,给出几件物品或说出几个词语,引导学生由点而面、由此及彼展开想象,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意义的探求、情感的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童言无忌”,让学生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感情激荡、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任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
  片段训练完之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尽情想象,让学生在片段训练的基础之上,完成一篇篇完整的文章。让想象逐渐扩展,让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新颖。
  结果又怎么样呢?上学期期末,一(6)班语文成绩排行第三,本学期期中、期末考,名列第一。我翻看了他们的试卷,发现语文均分能拿第一是因为他们的作文写得好,63个人参加考试,只有5人作文不及格,8人成绩在48分以上。
  在此,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奉劝那些教高一的同行们,在高一不要走这条“终南捷径”,高一不该限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我的失败就失败在把学生的发展方向给限制了,我提倡“故事新编”,他们就跟着我走,不管自己对作品人物的了解程度,为编而编,把眼光盯在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一味地求新求异,最后只能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作品”。
华丽的形式固然是需要的,但不该在高一,高一需要的是扎实的写作基础。高一教师要找好自己的位置,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引导学生夯实写作基础。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风吻剑痕 于04-05 22:01发表评论: 第1楼
  • 我就作文课谈自己的一点浅薄鄙陋的想法。
    写作教学要有法。没有法的写作教学是游击战,是散打。与数理化那样的成体系的学科相比,语文最大的弱势就是散,就是面。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