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拯救你们——我的孩子们

作者:平潭县流水中学 陈云惠  时间:2007/1/13 21:33: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92
      频频从媒体上看到一些令人发指,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南方都市报》2000年8月29日深圳新闻版的头条文章《初中生为情打死高中生》;某地学生拉帮结伙搞黑社会组织;某地一学生因小事杀害母亲;某地几个初中学生为寻新鲜刺激来打发时间,用棍棒打死了被他们捆绑的乞丐等。为此,人们痛定思痛,当时过境迁,一切尘埃落定后。我们还有勇气直面良知,反思我们的教育,正视我们的社会吗?回忆着这些血淋淋的案件,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他们的病态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成年的家长、教师们,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开动脑筋,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该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未成年孩子,我们的家庭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
  如今,全社会正在进行的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但在这事关百年大计的工作中,只有学校和社会的参与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应当担负起责任。事实上,目前一些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了一些误区,存在一些畸形的教育方法,导致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产生。因此,我们在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不得不正视、反思家庭教育的方式和现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的第一人生榜样。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产生了许多困惑,屡屡发生在未成年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对教育各个环节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与现状
  我国现在多数是“4•2•1”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孩子),几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家长把孩子放在翅膀底下,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了五大“偏差”:目标上重智轻德,观念上守旧偏激,方法上重保护轻自立,手段上重物质轻精神,时间上重入学后轻入学前,这五大“偏差”影响了未成年的健康成长。
  现状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型
  这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因为历史的原因,认为自己小时候受了许多苦,心想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给孩子,因而对孩子的“成长”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好分数,家里便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便是“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地下”……
  其二、舍的投资。不少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或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 ── 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把孩子当成“无底的容器”,希望拥有无限的装载空间,把孩子培养成知识型的能人,这一切在家长的心中,完全是一种责任。
  父母关心未成年孩子的学习成绩,本为人间常情,但这种过分淡化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只会读书不知世间万事,自我中心,不会关心他人;思想拘谨,缺乏生活兴趣;甚至会给孩子的稚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滋长了厌学、逃学的情绪,甚至出现走向犯罪等超越行为。
  现状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型
  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父母或是因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是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或是由于信奉“自然成材”、“教还不如不教”的教子观等,这种教子观或许有利孩子的天性在不受压抑的情况下自然的发展,但这种“放任自流、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一旦走向极端就会适得其反。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正由于许多“4•2•1”的家庭存在.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重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都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这些“特别的孩子”生活经验特别的缺乏,自我服务能力特别的差,而且又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了。
  其二、“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陈旧的教育方法的落差,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为“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却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诉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也只好看之任之,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渐渐地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产生。
  现状三:“单一陈旧,专制粗暴”型
  著名的俄国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但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我们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手段简单,方法陈旧,态度生硬,言语粗鲁,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而是采取物质金钱的奖励方法,物质金钱的奖励失效后,就采用简单的打骂体罚和心灵施暴的方式。殊不知,金钱物质的奖励,不仅滋养了孩子金钱至上,崇拜金钱的恶习,更多的是侵蚀了孩子纯洁的灵魂;体罚和施暴,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具体表现为:
  其一、金钱物质的奖励
  “孩子王”董浩说过一句话:“对孩子的关心,应该不只是在节日,也不只是给钱给物,而是要给他们一个健康成长环境、美好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更多的希望。”有些家长以金钱物质来鼓励驱使孩子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好了,奖金也有了,这样,学生对金钱也越来越渴望。我们知道:未成年的孩子是经不起诱惑的。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了,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渐渐地,开始追求享乐生活;慢慢地,荒废了学业,侵蚀腐化了思想道德修养,视“艰苦朴素”的传统为“老土”、“寒酸”、“不会生活”,因此作为家长,不能过多地给予孩子金钱物质的奖励。
  其二、嘴皮棍棒的教育。
  一些家长头脑中“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陈旧观念。一心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学习成绩退步了,不理想了,“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就“该出手时就出手”或是精神虐待,或是棍棒教育,以示教训。有这样一幅漫画:几个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回家都得挨打,于是就在一起商量对策,一个孩子说:“咱们到商店去买药吧!”另一个孩子就问:“买什么药?”,答曰:“买挨打不痛的药。”家长们,当你们听到孩子这番天真无奈的话时,你们有什么感触呢?说实在的,打的结果,不但成绩没提高,反而形成许多不良行为。
  前不久,参加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的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颖,通过对2000多名未成年犯罪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家庭教育的粗暴专制手段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粗暴的打骂,加剧了孩子们的不良行为的产生;加剧了亲子冲突;恶化了孩子的性格特征;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
  全社会的成年人,要以理性的眼光勇于直面这些畸形的家庭教育,让全社会来共同寻找拯救未成年人出路的家庭教育,还孩子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片明净的视野。
  二、家庭教育的出路与对策。
  (一)重视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的更新
  家长要转变畸形的教子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教育子女中出现的种种难题,要有耐心、决心和教育机智,能创造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坚持不懈去寻求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不应追赶社会潮流,盲目随从。要改变“德智失衡”的陈旧观念,顺应培养人才的形势。使孩子适应社会。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精神。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既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既不能溺爱──“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分”,也不能太粗暴专制,──举手就打,抬脚就踢。作为家长要舍得让孩子吃苦,搞“挫折教育”、“生存教育”,锻炼孩子的吃苦和面对挫折的意志,不能失去理性、失掉原则的溺爱,也不能采用简单手段,精神虐待,棍棒教育。总之,家长一定要转变传统的畸形的教子观,对孩子严爱相济,既做教师又做朋友,不摆出“家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
  (二)重视家长的表率形象的树立。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古人云:“人在少年,神情未定”。由于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之中而尚未定型,因而易于“熏溃陶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处于初始与基础地位。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承担着未成年人道德示范和启蒙的重任。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道德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人格魅力对子女具有引导、示范作用,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身心、人格等个性化情况最为清楚,教育最有针对性和即时性。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关系更增加了道德教育的情感色彩,既能晓之以理,也能动之以情,进而导之以行。特别是父母可以从生活的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教子无方,男男女女一有空就赌博,有个别家长还带上孩子,让孩子试试手气,押押“宝”,看是否赢到钱来发家致富,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不良风气的污染和催化,长大了还能成什么的气候?不学坏走向犯罪道路才怪呢?想想,这些作为人父人母的家长,摆正了自己的榜样位置吗?殊不知教育未成年人是以成年人的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前提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创造者,更是改造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即便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父母应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去引导、扶正。难怪教师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5+2=0——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5天,却被2天的家庭消极教育抵消了。未成年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三)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歌德说过: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赏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自己的选择。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教育培养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有句话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四)重视和睦平等的家庭人文气氛的营造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睦、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诚信、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同时,作为父母要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尊敬长辈,营造其乐融融的平等和睦的家庭气氛。因此,家长应与时俱进,构建民主和谐的家教方式。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使家庭教育良性发展,全社会的成年人,应该擦亮你们雪亮的双眼,伸出双手,拿出手段、对策,来拯救我们的孩子们,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还孩子一片施展聪明才智的蔚蓝天空,让孩子拥有一方纯洁美好的心灵净土,我们期盼着“悲剧不再重演”,期盼着未成年人的孩子在党的良性教育下茁壮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