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鹏评析2004年高考试题全国四套卷

作者:赵大鹏|  时间:2004/9/11 0:00:5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16
 
  2004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高考语文试卷(为了行文方便,我们称之为“全国卷”)有四份,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11个地区在《考试大纲》指导下自主命题,同样,全国卷也是在《考试大纲》指导下命制的。有一个统一的《考试大纲》做指导,不仅各个地区可以命制出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试卷,同一个命题单位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也可以命制出多种风格、各有特色的试卷,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正是人们多年期盼的。当然,所有的试卷都必须经受理论和实践的严格检验,合格的试卷都应当达到高考测试所要求的效度、信度及合理的区分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评析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试卷是《考试大纲》有关规定的具体化,认真研究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命制的特点和达到的水平,既能够客观评价全国卷是否严格执行了《考试大纲》的规定,也有助于在比较中客观评价各地区自主命题的成绩和问题,这对于推动高考语文命 
题改革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考试大纲》规定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总数减少为25题,规定第Ⅰ卷由45分减少为42分,规定第Ⅱ卷由105分增加为108分,规定增加文言语句翻译试题的分数,规定恢复标点符号用法的考查,规定把俗语纳入考查范围,高考语文四份全国卷认真执行了这些规定。 
  下面,我们以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考试内容顺序为经线,以每项考试内容的试题设计为纬线,做一个尽可能客观的评析。评析中涉及四份试卷时,试卷第1题第一个词语是“炽热”的,称为A卷(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西卷);第1题第一个词语是“唾弃”的,称为B卷(吉林、黑龙江、云南、四川卷);第1题第一个词语是“执著”的,称为C卷(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第l题第一个词语是“着想”的,称为D卷(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新疆卷)。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 
  这个题群由6道题组成,考点的排布四份试卷基本相同,依次为常用字认读、常用字书写、近义词辨析、成语使用、标点符号使用、语病辨析。语病辨析题,乙卷和丙卷采用“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这一命题形式;甲卷和丁卷采用“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的命题形式。这个题群有以下特点值得重视: 
  1.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坚持以词语为载体考查常用字的认读和书写。常用字的认读,着眼于推广普通话,考点坚持设在容易误读的多音字、容易错读的形近字的认读上,不考汉语拼音知识。常用字的书写,着眼于常用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考点设在词语中容易写错的字上,而写错的原因正是没能正确理解词语含义;这样设题,考查了在理解基础上正确书写词语的能力,体现了语言材料要在运用中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为了运用这一正确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坚持以语句为载体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词语的运用,前提是大量积累词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是造句。辨析近义词使用正误,首先要把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目的弄懂,才能够进而辨析使用哪个词语更恰当;判定成语使用正误,也必须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才能够进而判定成语运用的正误。这实质上就是用造句的方式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3.今年恢复的标点符号试题,总结了过去标点符号命题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调整了命题思路。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以点号为重点;辨析标点使用正误,主要着眼于标点的使用是否影响了语言表达,而不以标点使用规则知识的识记为主。这种从语句表达的角度考查标点符号使用能力的命题立意是值得称道的。 
  4.语病辨析的两种命题形式都值得称道。“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侧重在表达是否正确,“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侧重在表达是否明确,两种命题形式有互补作用,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恰当表达的重要性。 
  二、现代文阅读(一) 
  我们可以把现代文阅读(一)称为“信息阅读”,文本是自然科学类文章或社会科学类文章,命题着眼于考查从多个角度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一直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发挥着其他试题难以替代的选拔功能。 
  这个题群四道试题涉及的考点多年来相对稳定:一道试题考查概念(词语)理解,一道试题考查语句含义或表达作用理解,一道试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一道试题考查根据文本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完成这四道试题的基础或前提是对文本中有关信息的准确筛选和恰当整合,整合信息的难度就是试题的难度水平。 
  A卷文本《人体干细胞》,B卷文本《白鹤梁》,C卷文本《化学制剂》,D卷文本《茶马古道》,文本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是中学生应当了解的知识,难易适度,适合作测试文本。每个文本设置四道试题,大多是两至三道试题整合信息的难度较低,一至两道试题整合信息的难度稍高一些。 
  考查概念(词语)理解的试题,对应的阅读区间大多是段落,备选答案大多是对文本中解说概念(词语)的原句的转述或摘引。 
  考查语句含义或表达作用理解的试题,对应的阅读区间大多也是段落,今年四份试卷大多从观点与材料之间关系的角度设题,如“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卷);“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卷)。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试题,对应的阅读区间大多是全文,今年四份试卷中,A,C,D三卷题干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卷题干为“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两种题干的试题难度没有明显区别。 
  考查推断能力的试题,A卷和B卷要求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C卷和D卷要求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这两种题干的试题难度没有明显区别。四份试卷对推断能力的考查都维持了不太高的难度,大多把考点设在两个部位:其一,对原文隐含信息的理解是否正确;其二,对前提与结论之间关系的推断是否合于事理。 
  三、文言文阅读 
  先说文本。A卷文本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B卷文本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C卷文本节选自《汉书•疏广传》,D卷文本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延续了近年来选史传类材料作测试文本的作法,考生比较适应。文本大多600字上下,文字比较浅易,没有偏难、不易理解的词语和句式,也没有陌生的、影响答题的文化常识。文本的选择符合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再看试题设计。根据2004年《考试大纲》的规定,选择题减少为4道题,四份试卷中这4道题的设计完全相同。第一道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试题坚持了考查常用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命题原则;第二道题考查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仍然采用与课文中虚词比较的命题方式,考查的虚词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范围,没有在虚词的冷僻用法上设考点;第三道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试题采用人们熟悉的“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的一组是”的形式,文本是史传类材料,要求考生筛选的都是能说明文本中主要人物的某个主要特点的信息,这样设题,着眼于文意、句义的理解,命题思想是正确的;第四道题考查归纳文本内容要点,与近年来同类试题形式相同,难度相当。 
  与前几年相比,2004年文言文阅读选择题去掉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个考点,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试题难度,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目的是加强笔译文言语句的考查,因为,动笔翻译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式。 
  四、文言语句翻译,古诗鉴赏,名句献写 
  文言语句翻译题由5分提高到8分,体现了命题者对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方式的认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命题者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理解。这样调整,有利于引导中学文言文教学把重点确确实实放在帮助学生把文章读懂这一基本的也是根本的任务上,尽快结束把文言文阅读教学变成古汉语语法知识教学的荒唐状态。 
  文言语句翻译题仍然与选择题共用同一个文本,这样安排,既有利于用两种题型从不同侧面考查文言文阅读的质量,又不增加考生的阅读负担,是一种讲求效益的测试形式。与去年比,2004年文言语句翻译题文字量增加了,由去年30多字增加为将近50字,要求考生翻译的,都是高中生应当会翻译的语句,难度并不高。 
  人们说,全国卷古诗鉴赏试题日见成熟了,确实如此。2004年古诗鉴赏题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试题有意识地不给考生设置背景障碍,所选的诗词,作者是考生熟知的或有所了解的,诗作内容是考生能够理解或简单提示后能够理解的。A卷选张籍《秋思》,作者是考生熟知的;B卷选宋祁《木兰花》,命题者对词中“毂皱”作了注释,以帮助考生理解词的内容;C卷选晏几道《鹤鸽天》,内容考生能够理解,无需注释;D卷选欧阳炯《江城子》,命题者对词中“姑苏台”作了注释,这个注释简直扫清了内容理解的障碍。2004年古诗鉴赏题第二个特点是,试题很注意设问的梯度,例如:“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A卷)先问内容理解,再问所表达的情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阅读这首诗的规律。第三个特点是,试题注意为考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创造条件,例如:“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B卷)这样设问,有利于考生有理有据地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而这正是诗歌鉴赏测试应当追求的境界。   名句默写题重视名篇名句的默写,重视诗文兼顾的原则,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五、现代文阅读(二) 
  这个题群考查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与前几年一样,依然用散文作测试文本。A卷选茅盾的《大地山河》,B卷选孙犁的《老家》,C卷选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D卷选石评梅的《痛哭和珍》。这几个文本的共同特点是:思想内容积极,文化含量丰富,语言朴实流畅,文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阅读这类散文,首先要正确理解内容,在正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允许并且需要读者参与乃至评价作者的思考活动,发表富于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由于评卷需要,命题很难允许真正意义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类散文,仍然是最适于考查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文本。 
  四份试卷都采用了简答题和选择题结合的命题形式,这也是近年来形成的定势。以简答题为主,让考生直截了当写出自己的见解,答案的正误优劣、文字表述水平的高下,无法遮拦地摆在卷面上,考查阅读能力,这种作法毫无疑问是最准确的手段。尽管有时题目设计得不尽如人意,但散文阅读测试以简答题为主的命题思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积极而巨大的。   简答题的设计主要着眼于考查理解能力。考查内容理解的题目最值得称道,如A卷“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B卷“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C卷“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D卷“在作者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这些试题,紧扣文本内容,不空不飘,读懂了就会答,也只有读懂了才会答,理解能力就该这样考!换个角度看,以培养理解能力为基本任务的阅读课该怎样教,答案也是清楚的。四份试卷的简答题也涉及了写作方法分析,某种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分析,作者行文线索的概括等内容,设题有的稳妥,但谈不上精彩,有的或设题欠妥,或答案有些问题,亟待改进。 
  散文阅读没有完全用简答题,这几年一直保留了一道多项选择题,用来考查鉴赏能力。几个备选答案涵盖全文,以备选答案的形式从形象、语言、技法几个角度发表见解,由于是选择题,便于对鉴赏的内容、角度、程度给以必要的限定,考生通过辨析备选答案正误优劣表现自己的鉴赏水平,实践证明,选择题对解决文学鉴赏开放与限定的矛盾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六、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二) 
  近年来,这个题群充满活力,并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考查实用语言能力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实用语言表达试题的命制是成功的,有的试题很精彩。 
  一个精彩的试题是对春联:出两个题目,给出上联,第一题上联是5字短句,第二题上联是10字以上长句,让考生任选一题对出下联。这个试题既有意义又充满趣味,讲究对称和音韵是汉语独具的特点,从感知对称和韵律入手学习语言是传统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把对春联引入高考试卷,可以看作仿写对偶句,可以看作对诗句,5字短句并不难对,有一点基础的考生会按捺不住去对那个长联的欲望。阅读实践证明,对春联为一批考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考题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可谓难能可贵。 
  第二个精彩的试题是写公益广告词,A卷要求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B卷要求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内容是考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公益广告词这种形式各种媒体出现的频度也很高,初看试题没什么难度,动笔才知道把公益广告词拟好并不那么简单——这正是优秀试题的特点。有悟性的语文教师都会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在语言交际中训练表达能力,是实用语言能力训练的最佳途径,更是语文教学固有的任务。 
  第三个精彩的试题是为信息之间设计衔接性的语句,试题假设的情景都是新闻播报,C卷要求在三王新闻之间设计两段承上启下的话,D卷要求在三条天气信息之间,设计两段衔接的话。这道题该归入《考试大纲》规定的哪个考点呢?可以理解为“扩展语句”,把三条新闻连接了起来,这不是“扩展”么?可以理解为“语言表达连贯”,原来不相干的几个信息连成一体,这不是由割裂而连贯了么?可以理解为“语言表达得体”,衔接性的话必须与原信息语体一致,措辞要符合新闻播报的要求,这不是表达得体么?怎么理解都有道理,哪个单一理解也不全面——这也正是优秀试题的特点:视角广阔,综合考查了实用语言表达能力。 
  七、写作 
  2004年仍然考话题作文。A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B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C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D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同时,都强调了“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三自”方针,都强调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这一限定。 
  话题用并列短语提出,话题的核心是两个概念的关系。什么关系呢?总体看,是辩证关系,具体分析,每个题目中两个概念的关系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不同,前者侧重辩证统一,后者侧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值得重视的是,四份试卷设计的话题,都很切近中学生的生活,考生有话说,有真话说,有实话说,没有必要编假话,没有必要靠编造离奇的故事骗取高分,这些,标志着话题作文命题的成熟。看来,写奇思妙想和胡思乱想都能得高分的现象该成为历史了。 
  2004年高考全国卷的命题是成功的,为今后自主命题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了应有的示范作用。(选自《2004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评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