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投江为哪般——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处理的三种关系

作者:长阳民族高中 彭奎 陈晓玉  时间:2006/11/8 8:37: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4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较高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小说的世界中诗意地徜徉。在学习这篇小说时,经过初读,一个形象丰满的刚烈女子显现在学生眼前。脸如莲萼,唇如樱桃,美艳绝伦的杜十娘;别人手头愈紧,自己心头愈热,热情、善良的杜十娘;毫不露富,多处考验,富有心机的杜十娘;投江自尽,香消玉殒,刚烈坚定的杜十娘。怎样理解十娘悲剧命运的原因?其悲剧意蕴何在?以“十娘投江为哪般”作题,写一篇小评论,一个“课程式”研究课题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应运而生。
  通过再读文本、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等流程,同学们进行了“成果展示”。稍加整理,这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类:
  (1)十娘投江,投出其误落风尘,不甘做王孙公子寻欢取乐的玩物,真诚地追求爱情,可歌;
  (2)十娘投江,投出其渴望自已不是随意买卖的烟花,渴望一种至纯至美的“真情”,可叹;
  (3)十娘投江,其年纪轻轻,“天涯何处无芳草”,如此“漠视生命”,可悲;
  (4)十娘投江,其“百宝箱”不下万金,应自赎身,浮居苏杭,却怒沉江心,可笑。
  “十娘投江为哪般”,这只是一种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于课堂教学的一点尝试。笔者所在教学班级,是一所山区农村普通高级中学,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他们是国家级实验课题“语文课内外衔接实验”和省级实验课题“体验——探究式学习方式构建研究”的受益者,他们经受了“中考语文开卷考试”的洗礼。对这次语文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我想到了高中语文日常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主体与主导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无论是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问题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决择、独立判断的学习决策作用时,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质疑辅导和因利势导的作用如何发挥。特别是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其个性倾向渐趋明显,学习兴趣和需要差异逐步增大,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教师主导,既要防止“教师主宰”的反弹,又要注意教师导航、设计、帮助作用的弱化。如面对“十娘投江”成果中的第三、四类情境,“教师主导”便 特别重要。
  二、求新与求真
  我们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文学作品,形成网状性对话,追求思维创新,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新体验、新发现。但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严密性、深刻性和科学性的培养,“道人所未道”,“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在这里,我们不能作肤浅的理解。求新与求真,二者不可偏废。像有的学生哀十娘“不幸”时说,“她和李甲相处日久,最后才发现李甲怯懦、自私,十娘是一个傻女人,只能用死来洗清自已的傻气!”“借她一双慧眼,和柳遇春之流结合!”“她可以用这笔钱,选择其它生活方式啊!”说到这儿,我不禁想到一名初中生和我的一次交谈,“我读《出师表》,读着,读着,便觉得诸葛丞相是位好战分子!”
  我们倡导学生鉴赏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时,勇于提出自已的看法,殊不知,这应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其实,造成十娘悲剧的深层原因,不是李甲的背信弃义,不是孙窗的挑唆利诱,这只是直接原因,深层原因是封建的门第观念和所谓的礼法,再就是崇尚金钱的世风,因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最为充分和繁荣的时期。我们解读“百宝箱”的多重意象,其中一点就是它是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它调节了叙事视角,制造了叙事张力。小说放弃传统的全聚焦式的叙事模式,而选择了外聚焦的叙事方式,读者只能在十娘跳江之际,听其控诉方知有一“百宝箱”,同样是为了增加小说的悲剧意蕴。
  三、预设与生成
  “十娘投江为哪般”,倾听学生侃侃而谈“研究成果”,阅读学生交上来的厚厚一沓“成果展示材料”,对于前面罗列的第三、四类“研究成果”,我的一个直觉就是,是不是这个“选题”欠科学?“高考考纲”明确规定: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能力层级E级。或许这个“选题”,在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时,显得宽泛而又模糊?还是应以结构特色、表达技巧的鉴赏为主?我想到了很多很多。研究性学习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知难而避之。
  科学选题,变研究性学习过程为预设与生成的动态过程。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日常的学科课堂教学,力求形成一种常规,这正是我们的期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