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语文高考的亮点——对联

作者:浙江省苍南钱库高级中学 金镭|  时间:2004/9/9 22:25: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298
                       
  也许是受了2004年北京大学在招收保送生考试时以“神五”为话题拟了一副对联引起了不少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今年,好多省市的高考语文卷也受了一定的影响,纷纷采用对联形式来考察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1.浙江卷: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古今 
  下联:               
  2.全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卷对联题: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3.福建卷: 
  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4.广东题: 
  下面是一幅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5.广西卷: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这种新型的考察形式,要求学生对出下联,既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对近几年来全国命题中连续出现的句子仿写有所变化,但考查的仍然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命题方式凸显出各地高考命题的思路特色,对我们即将开始的高中新语文教学当有一定的点拨之功。 
对联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不仅如此,对联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上自风流儒雅之文人骚客,下至引车卖浆之下里巴人,无不对其另眼高看、青睐有加。古有才貌双全的苏小妹单联征对、三难情郎;今有巴蜀鬼才魏明伦万元求联、发难文坛。 
  “对联可以寄情可以寓志;可赞造化伟大,可叹人工精巧;或悼或贺;或斥歪,或颂正。无所不包,无所不能,长至数百言,短至无一字。”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对好对子呢? 
  首先要了解对联的格式: 
  从格式上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辨别上下联的方法之一)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其次熟悉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①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 
  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如: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 
  ②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仆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③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 
  并蒂新开幸福花 
  同心永结富裕果 
  ④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如郭沫若挽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⑤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 
  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⑥赠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已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赠瞿秋白 
  ⑦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此外,还有其它类型的对联,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最后要把握对联的要求: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明一个道理。 
  ①具体说来,对联的要求是: 
  a.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不能出现重复的字。 
  b.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c.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d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e.上下联的意境要相随;即上下联在内容、情调、色彩、风格诸方面要协调。 
  f.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简单介绍什么是平仄、对仗]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对联艺术对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展智力以及提高语文水平等,有着显而易见的效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妨以这次高考导向为契机,尝试将对联引入语文教学,让对联艺术这一古代文化遗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