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子——访作家刘亮程

作者:蔡诚  时间:2006/10/30 21:15: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23
     那天,我去鲁迅文学院咨询一点事。在大门传达室,发现了一张通讯录,里面的名字,都是当代文坛年轻的实力派作家。这着实让我欢喜,我正在为想采访他们而不得他们的联系方法犯愁呢?因为作家们需要清静的学习、写作环境,所以这里管得很严,外来人员不能随便出入。我以一个杂志记者的身份和门卫说明情况,门卫说,先得电话联系,作家同意了,才能登记进去。门卫又接着问我要找谁,我一时语塞了,虽然对这些作家们的名字耳熟能详,但从来没打过交道,也不知他们是否乐意和陌生的我聊聊。慌乱中,刘亮程的名字醒目地跳进了我的眼帘,就告诉门卫说找刘亮程。还真幸运,在这样的休息时间,近在尺的电话那头的刘亮程,答应了我的采访。 
  刘亮程是我在鲁迅文学院“抓”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对我的冒然来访,刘亮程显然没有作好准备,他汲着拖鞋,正在洗衣服,小小的单间,只够放一张床、一张书桌,还有一台兀自开着电视。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刘亮程说就这样开始吧。 
  爱和自然亲近的少年 
  刘亮程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叫黄沙梁小村庄里。那是一个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感觉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就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地方,刘亮程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期。 
  对于自己的年少时光,刘亮程说乏善可陈。小时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玩上,直到八岁时才迈进学校的门槛,在学校并不是一个好学生,成绩不优秀,就是语文成绩也不怎么样,但对作文有一点兴趣,也只是有点兴趣而已,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天份。 
  刘亮程说他上小学时十分困难,在乡下有好多村子没有学校,自己上二年级时,得要跑到六七公里外的村子去上学,那时体弱,跑不动,上课老是迟到,于是他父亲索性让他休学了两年,等大了一些脚跑得动了再接着上。刘亮程上小学时,又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那时候上学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停课是家常便饭。这对贪玩的刘亮程的来说,再好不过了。刘亮程的小学就是这样断断续续念完的。 
  书没正经念,倒是从嬉戏的大自然中,刘亮程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乡下的事物,那些牲畜、草木、天气、阳光、吃、劳动、睡觉,等等,从此开始与一个敏感的童年的心灵耳傧厮磨。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大自然和他格外亲热起来,深深扎根进了他的幼小而博大的精神世界。谈及这些熟悉的乡下的事情,刘亮程斜倚床头,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还看着电视的体育频道,颇有些散漫的神情:在我们那样的乡下,是不会发生什么大事的,你说我每天面对它,除了这些小事还能有啥想头呢? 
  于是他的故乡黄沙梁从童年开始就这样被他读烂了。 
  到初中毕业,刘亮程考上了中专,读的是农业机械。毕业后又分回到乡下——新疆沙湾县的一个乡下小农机管理站。终于还是没有读够乡村,梦想着的刘亮程依然要和农民们的播种、耕种打交道。 
  乡土写作的三个阶段 
  然而就是这些乡村生活影响了刘亮程的写作。也教会了刘亮程的写作。 
  跨入小学后的刘亮程尽管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一直对写作文葆有爱好,练笔不止。于是从小学作文开始,熟悉的乡村就走进了他稚嫩的文字。 
  刘亮程的写作最初是从诗歌开始的。之所以从诗歌进入自己的故乡,刘亮程说有着时代的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诗歌狂欢的时代,是诗歌的声音在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时代。地处遥远边疆的刘亮程在内心深处也理所当然充满着缪斯的躁动。此时的刘亮程已经走过了放牛的,种地的少年时光,正在边疆一个农机站做着他的农机管理员。那是一个让人没有想头的工作,也是一个和他认识的乡村没有多少牵涉的工作,通过心中的诗歌,刘亮程充满了农机管理员之外的幻想:用诉说乡村的诗歌走出乡村!这些充满飘忽的,有关乡村情绪的诗歌,刘亮程一写就是十多年,从1982年——1994年,乡村诗歌陪伴刘亮程度过了人生最初的文学时光,那些青春的时光,诗情迸发的时光,最终收获成《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梁的太阳》两部诗集。 
  由于小有成就的诗名,刘亮程告别了地域封闭,生活贫穷的乡村,告别了农村生活,走进了《中国西部文学》编辑部,成为乌鲁木齐城的一位文化打工者。对刘亮程来说,文学是一条融入了梦想的现实的道路。文学从此成了刘亮程的专业功课。 
  同样是时代背景的变迁。进入20世纪90年代前后,诗歌的时代成为过去。写诗的敏感的刘亮程写着写着,突然觉得诗歌开始限制自己了,于是他走进了散文。“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明白时代的变化,要选择读者所能接受的方式” 刘亮程如是说。 
  虽然改写散文了,但不变的是乡村在散文中依然是主角。如果说,他诗里的村庄是朦胧的,难以让人着磨的话,那么他散文里的村庄,则变成了明快的,可触摸的。我先前读过他《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中的一些篇什,但老实说我并没有完全走进他写作的精神世界。我喜欢并感动于他朴素文字里的村庄,但从那些琐屑事物中我难于体会出潜藏着的和农人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生存意的义。 
  在这个天山北部沙漠边缘的小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有个农民,终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东张西望,关心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兔,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还有风中的落叶和地里的虫子……他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的一分子。当他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的时候,他就成了"记载村庄历史的话载体,随便触到哪儿,都有一段活生生的故事"。 
  就是这样的乡土散文集,为刘亮程带来了巨大声誉。 
  然而,现在刘亮程现在却不再写这样的文字了。眼下,他写起了小说,已经写了一半,年内争取出版。为什么不再写散文,刘亮程解释说还是和时代背景有关,自己思考的东西现在需要小说的那种广度和架构去完成它,而不是一篇散文所能容纳的了。 
  语文教育应该从大自然开始 
  小时的刘亮程虽然贪玩,却十分酷爱看书。但那时在乡村,可看的书极少。他幽默地说:“那时,我主要是向我放的牛学、向那些风中的尘土、向那只爱藏蛋的母鸡学,我从它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事实上,刘亮程的文学启蒙和小时乡下时常来村里说评书的艺人密切相关。《杨家将》、《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最早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接触到的。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一本《楚辞集注》,喜欢得不得了,尽管小小年纪对《楚辞集注》还只是一知半解,但却深深地迷住了屈原那种漂游于天地间的精神气息和精神。还读过庄子,第一次阅读就觉得很熟悉,庄子就好像是他村里一个姓庄的老头,他写的那些风、秋水、山木、死亡,都像是发生在自己村里。这种奇异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开始影响着他以后的创作。再后来,他和许多作家一样,接触了马尔克斯、胡安鲁尔夫等西方作家和作品。那个时代,整个中国文坛都在读欧美文学、拉美文学。 
  “文学作品虽然对一个作家有重要的影响,但他们对我的影响,肯定不会有我家乡的一场风对我的影响大,在我的写作过程中,许多东西都能影响过我,但最终影响我的肯定是这片土地,和我扎根真上的全部生活。” 
  这就是作家刘亮程。 
  刘亮程的认字,是从大自然开始的。他认为语文教育首先是大自然的教育。 
  “我是先看到大自然中的鸟儿,才学会了文字中的“鸟”字,进而认识了和鸟相关的事物。”刘亮程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的语文教育,恰恰相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教育,比如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认字教育,都是从认字,到组词造句,再到写作文,一步一步来的,很规范,但正是这个规范在一步步的限制你。比如,现在小学语文课中的识字,它不是先让你从大自然中去认识‘鸟’,而是从笔划开始一笔一笔教你。可以说现在的学生认识世界都是从字词开始的。这种教育实用性不错,以后也看不出什么语言上的障碍,但从文学角度看,他从此就会离创新很远,也缺乏一定的想像力,这也是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刘亮程认为孩子对语文的天性就是这样被教师和家长慢慢泯灭的。“人生启蒙时,贵在认识生活,能自由的,开放的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被人安排的生活。” 
  因为刘亮程还有其它的事情要办,我们的采访不能进行太久。就只好和他告辞。在回来的路上,只是我不禁要想,现在的刘亮程已经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那些乡下的事情,那些留给他太多的爱与忧伤,神秘与痛苦,那一堆土、一棵树、一墩蒿草、半截土墙……这些现在并不是天天能见到的朋友,在他今后的小说中,还会以什么方式来挽留它们,但我相信,如他所说的,一个作家的写作其实年纪可以再晚一些,从50或60岁开始,因为那时候一个人经过一生,然后坐下来写出的东西更美。想必,他的乡村小说会更让我着迷。期待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