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印象记
作者:巢湖市烔炀中学 赵春霞 时间:2006/10/17 13:04: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41
1、新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去的是新洋思中学,正在建设。走进洋思,迎面主楼上最醒目的地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大幅标语就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最想说出这句话却一直没有说。洋思人多么自信!
洋思人的自信缘于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大胆探索,而这大胆探索首先又缘于蔡林森校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候都在老家的小学里读书,成绩均不理想。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是全镇26名未考取初中的学生之一。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叹息:“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严酷的事实逼着蔡林森开始想办法,他开始亲自查几个孩子的学习,引导他们自查自纠,督促他们采取“日日清”、“周周清”的学习策略,结果他们成绩上升非常快,三个孩子都顺利地考取了重点高中,又先后顺利地考取重点大学、硕士、博士等。活生生的事实再次引起蔡林森的深思:如果每个老师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由这个朴素的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展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从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到上帝般的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首先是不挑剔不选择学生。
每年暑期,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早早地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没有只言片语,只在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受”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1998年,洋思中学甚至打算开两个班,专收城区学校不收的所谓“差生”,后来因为难操作才作罢。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同行们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但是,洋思人真的这样做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蔡林森是这样说的,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在蔡林森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最终使他们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奉献。洋思人为什么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自信。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生送到洋思去。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洋思的老师们听了很不舒服,蔡林森听后笑道:大家不要“作气”,应当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风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听了洋思人的话,那些总是抱怨自己生源差或者抱怨自己生源被别的学校挖去的学校该作何感想?有人会说,洋思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不是吹牛?实际上,洋思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有三层含义:①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这是每位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的坚定的教育信念。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一旦确立了这样的信念,面对困难,他就会默默的想:“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一定能学好,我一定能行!”他就会克服各种困难,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教师如果确立了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教育信念,就会在教学实践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学好。②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把学生教好。教好每个学生,不让每个学生一个学生掉队,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才能想方设法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把每一个学生教好。③适当的方法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洋思人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下功夫,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他们不放弃每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
这三层含义实际上就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念。我们对学生的一贯认识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能让学生变的更好。
2、新举措:“三清”运动和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许多人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以为然,实际上,如果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合理的评估体系,洋思人的这句名言就真的成了吹牛。而实际上,洋思人是以无比的决心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践自己的新教育理念的。
先看看“三清”运动
“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很难,很难。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否则,课上留下一大堆问题,课后再怎么努力,时间、精力也不够用,“日日清”清不了,“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现在,“三清”已内化为洋思的一种学习习惯,学生有了学习自觉性,“清”不了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再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即使是这样的学生,洋思也没有丧失可以教不好的信心。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锦囊”:
①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②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③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我们不应指望一个禀赋一般的孩子上了洋思中学就能考上清华、北大,而应看到孩子上了洋思中学,素养提高了多少。洋思的举措使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会促使他们自强自立,这就必然带来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洋思中学多年保持的泰兴市入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全市第一的成绩,源于她的实实在在关怀人性的教育新举措。
3、新教法:“以学定教”和“兵教兵”。
有些名词,到了洋思我们才能读懂。
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洋思人是这样做的——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含有‘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洋思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挖深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的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常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11月1日我们从扬州出发,赴洋思中学,途中不巧遇到高速堵车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只赶上听第三节课,而举行语文公开课的教室人满为患(足有200人站在教室内外),我索性对照课程表任选邻近一个班级听语文课,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教《幼学记趣》复习课,老师先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然后对照上节课布置的“先学(复习)”任务,鼓励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说的不对,有同学马上订正;说的不全,有人立马补充。老师的角色已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一篇课文的基础知识似乎不需要老师再讲什么。然后是当堂训练,将“先学”中“不足”的地方补充全,老师全班转,一个个检查。一堂课下来,老师轻松,学生始终紧张地学,比拼着学,潜力挖掘到最大,收效也应是最大。
这里就有“兵教兵”
“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了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这就是合作学习。
4、新管理:把“包”字请进学校。
1982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刚刚担任校长的蔡林森莫大的启示。他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灵活、巧妙地把“包”字请进学校,要求各科老师都要包教学质量,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包”教学质量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
在洋思的课堂,我切实体会到“包”字的含义。我听的一节语文课刚下课,这个未当班主任的女教师没有走出教室,而是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还摸了一个据说昨天还发烧的学生的额头,因为这堂课的一切都由她“包”下来,她既教了书,又育了人。
洋思的卫生管理非常好。主要方式是校长把班主任“包”下来,班主任把学生“包”下来。本班的学生扔了一张纸,学校罚班级500元:学校掏100元,表明校长未把班主任“包”好,班主任掏400元,表明班主任未把本班学生“包”好。“包”即教育。据说,校长扔了一个烟头也要罚1000元,主要惩罚校长未把自己管好。惩罚不体罚,惩罚也育人。
5、新评价: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经常对老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评定一个学校办的好不好,“主裁判”是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洋思,教师能不能评上先进,能不能续聘职务,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家长说了算。评先进,家长满意率必须100%(这需要教师付出多大努力!),满意率低于70%,就请你走人。在洋思人心目中,学校是工厂,校长是厂长,教师是工人,家长是顾客,学生则是产品。“产品”不合格(或相对不合格),家长自然不满意,不满意就不选择洋思中学,洋思中学就失去滚滚财源。因此,洋思人必须抓好产品出厂前的每一个环节。洋思是在按市场经济模式运作学校。
洋思人“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评价标准,确实引来八方“顾客”,在校学生近4000人,绝大多数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央视也有两位主持人将孩子送到洋思。洋思人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名校,我们是教育工厂。
走了一回洋思,看了一堆材料,掩卷深思,写下这段文字。意犹未尽,只觉我们的担子很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作为理想教育主义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