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全局,重在规律——高考语文最后一个月如何复习?
作者: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缪爱明 时间:2006/9/8 23:19: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12
一、立足梳理——以考纲为纵,串联起已有的学习材料
高考语文要考哪些内容?我学习语文的薄弱环节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好象是废话,但是我们有好多同学恰恰在忙于做题的过程中忽视了思考这两个问题,忽视紧扣这两个问题采取扎实的解决措施。同学们可以把2003年语文考纲作为一条复习线索,作为一本书的目录,由此分专题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梳理。比如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应该了如指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六个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清、不合逻辑)要烂熟于心。如果说以考纲为纵线,那么以什么内容为横面呢?高三阶段所发的练习题、测试题、模拟卷、综合性教辅用书,以及高中三年的语文教本和读本。试卷和练习题要装订成册,复习时就专门看做错了的题目,已答对的就不要再复习了。读本所复习内容,主要是下面的字词及注释、常见的名句,着重留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但又往往容易搞错的,千万不要停留在偏、难、怪、冷的字词上,否则不仅得不偿失,而且明显不对路。教本所复习内容,一是字词及注释,二是常见的名句名篇,三是古文下面的注释、古文后面的第三条练习,四是有关知识性的介绍(以第二册为例,怎样学习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常用句式)。关于名句名篇,我觉得同学们要把有关句子从读本和教本中整理出来,重点背诵和默写。至于要背诵的古诗文篇目,现在没有必要再去一篇篇背诵了,关键的是整理出其中重要的句子。对课文中那些能揭示人类社会、客观事物一般规律的哲理句,表现崇高理想、远大志向、美好情感、高尚情操、坚强意志、宽阔胸怀的句子,描写景物优美、意味深长的句子,意蕴丰富、揭示人生哲理的句子,要务必梳理出来。
二、加强记忆——只有夯实基础,才有可能提高能力
在这最后一个月里,同学们要注意:记题目比做题目重要。不仅现代汉语字词、古代文言虚词和实词的意义与用法、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做题目常用到)、课文注释、名句名篇等内容要记厂而且如下内容也要记:多角度、多方面的一些语言材料;阅读和做答现代文、文言文、古代诗歌的一些步骤和技巧;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中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各自指向;作文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标准;辨析并修改病句的类型;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方法和类型;选用和仿用变换句式的类型;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判断技巧;常见修辞方法的使用等等。我们绝不能把这些应该记住的内容看成是死记硬背!这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措施和战术手段!有了战略措施,也就知道了人家要考我们语文的哪方面内容,哪方面能力;有了战术手段,也就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否则,一张陌生的试卷拿到手,确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分不清东西南北了;确如不懂套路便匆忙上阵的武林选手,搞不清与对手相拼是用剑还是该耍刀了。
三、着眼全局——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敢于和善于啃硬骨头
现在的全局,说白了就是一张试卷,就是根据分值比例划分的150分。选择题的前面的6题18分中(音、形、意、词语、成语、近义词)能拿多少分?紧接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现代文阅读4题12分,能拿多少?再紧接着的文言文阅读5题15分又能拿多少?一般来讲,这45分不能轻易丢分,因为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如果还是常常把握不住,就要结合几次考试,认真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比如是筛选信息和提取信息能力,还是概括和分析相关材料的文意能力培养不到位?2003年考纲又把“提取”换成了“整合”,这之间的变化和提高又体现在怎样的做答形式上?再比如,是反复识记基础知识不到位还是灵活运用解题能力把握不准?以上为第一卷,共45分。这45分,比同学们平时做的模拟题之类要容易拿到。关键是把题目看准。
第二卷105分中,两句文言文翻译,你平时存在什么问题?是否注意到在字字落实的直译前提下,还要做到——留(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年号),删(无实在意义的虚词),补(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于》,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表达)?两题6分的,古代诗歌赏析,你一般是在考查思想内容方面还是检测表达技巧方面容易出现问题?此外,鉴赏作品形象、分析语言特色、领悟内蕴方面有没有做过一些答题技巧的积累工作?比如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思想情感(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送别寄情、生活杂感、);风格(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基调(雄浑、沉郁、豪放、婉约);流派(山水田园、边塞等);意境 (景情交融);形象(诗人的思想与情感);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联想、咏物、叙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互文);语言(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约、自然、韵律)等。再接着的是 4分的名句名篇默写,如果现在就加强记忆,实在不应该把它白白丢弃。有人说,在分数密集区域,多提高1分的考生,在江苏就会跑到至少2000人的上面。至于第二卷的文学作品阅读(前几年主要是散文,今年会不会换个花样呢?比如小说),一般是4题18分。这一部分得分率最低。同学们千定要注意:做这类题目,文本中没有现成的语句可供原封木动的摘抄,检测的要求是“整合”,而不是“提取”。为此,要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及语句,要抓关键句、中心句、衔接句;要注意题目及有关注释;要搞清代词的指代对象;要依据标点符号等媒介分清层次;要结合最后一条选择题(一般是5选2)进行判断和表达前面的题目;要反复比照前后题目的要求及相关答案;千万不能做前面的不看后面的,结果两条题目答案打起架来;千万不能不经过推敲和修改答案便匆忙下笔,结果不仅影响了卷面,也影响了答案的准确、简明度。其实,现代文阅读每条题目所检测的目的,都间接地体现在考纲上。试卷上不可能出现重复的检测目的,同学们在做答题目时,要站得高一些,多想想命题者的检测目的是什么?与前后的检测目的有何不同?在第二卷的作文之前,还有12分,去年的试卷出了三条题目。均是语言运用方面上的,分别是从完整连贯角度纠正语病、从修辞方面调整语序和仿写多层次的比喻句。灵活性大,综合性强。今年还是要考的,但形式肯定有变化。为此,同学们要避免以往这类题目要求,做这类题目的原则是:求准不求新!现在没有必要再去做这类题目了,可以把以往高考10年之内的这类题目拿出来比较比较。
四、重在规律——这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现在该好好理一理啦
这里的规律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考题材料的规律,试题要求的规律;正确答题的规律。比如,史传类阅读材料的行文特点和常规思路,一般是先用几句话作概括介绍,然后再用几个片段具体叙述,目前所选的人物均是正面形象。这是考题材料的规律。文言文阅读中检测实词和虚词,往往是拿同学们已经接触过的材料与试卷中的新见识的材料进行对比,而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一条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时,往往必须依据前后语境判断,必须结合古代文化常识判断,这是试题要求的规律。在依据上述两个规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现、归纳和掌握正确答题的规律。这方面的规律,或者说是答题技巧,老师们平时肯定分析得不少,同学们也归纳得不少,现在复习时有必要重新思考和比较一下,要根据考点进行分类整理。
作文,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仍然考话题作文;即使如此,我们是不是就要忽视对其他出题形式的答题规律研究呢?我想不能,首先,作文每年的出题是有变化的,而且变化往往在不经意间,这不经意的变化很有杀伤力。比如,“心灵的选择”与“选择”绝对不是一回事。其次,作为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个终结,我们也有必要对其他命题形式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现在,同学们对合乎审题要求的研究,以及在题目的拟定、材料的选择、主旨的开掘、结构的巧布和层次的安排等方面,主动训练和接受训练的意识很不强。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带有比较性思维的训练材料,把自己平时积累的各种新鲜材料概括成百余字的有观点有根据的小语段,然后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作文复习,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广泛涉猎和消化已有材料,少做多看多想,多层次看,多角度想,拟写些新颖材料的写作提纲,并把过去的作文拿出来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如果不这样写,会更好吗?
现在的话题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考生写议论文缺乏材料,内容空洞,说理苍白,言之无物。写记叙文情节平淡如流水账,缺少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表达方式单一,无法挖掘主旨。写散文,缺乏新鲜的事例,“形”散不开来,不会进行空间的转换和时间的嫁接;“神”到处都是,“聚”不起来。另外,重复印证话题主旨、真实性不足用虚构;真情性不够用古凑、大题做空无病呻吟、小题做细没有典型,以及用半文不白的语言掩盖苍白-的思想等,也很常见。
这一现象带有通病。为此,必须纠正!今年如果还考话题作文,无疑会加一些限制条件。我很欣赏这样一道题目:
思考是人的天性。人们生活在天地间,对自然万物和社会人生常常引发人的思考。请你以观察到的某一景物(或事物)或经历的某一件事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表达你所观察(经历)和思考的内容。要求:文章内容充实,具有理性思辩色彩,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有开放性,既可以写某景物,也可以写某事情,既可以对自然万物思考,也可以对社会人生思考,既可以写经历的,也可以写观察的,不管是农村的少男还是城镇的少女,均有话可说。但是,它又有很强的限制性。首先是文体,你写成议论文不行;其次,是一景物或一事情,写成两个不行;再次,是“你”亲身经历或观察的,那道听途说的、天马行空的、乱凑古人的、胡想小说人物的、抄袭虚构的统统不行;最后,还要有思辩色彩,光在文章末梢留个启示之类尾巴的也不算符合要求,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今年还考话题作文,我希望就运用类似的命题形式,当然,这道题的限制似乎稍多了点,比如文体就只一种。这样的题目虽然审题要求难度并不大,但是,必须仔细认真。写好高考作文第一是审题,第二才是立意。“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仅仅是个例子,它既不是中心,也不是主旨,只是用来帮助理解的。作文时,完全可以不要前面的材料,只看“话题”就可以的。不用去引用前面的材料,完全可以重新开张。立意之后便是选材和拟题了,选材尽可能不要与其他同学撞车,如此,才有可能出类拔萃;否则,没有可能出类拔萃不谈,却有可能“泯然众人矣”,如与多人撞车,“泯然众人矣”的可能性将呈几何倍数增长。“题好文一半’’,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题目力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形象有力,能“抓”住读者的目光。最后,茬动笔之前,便是要考虑如何创新了。不创新,是无法拿到发展等级分的,而且影响基础等级分的评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