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阅读鉴赏八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06/7/26 7:55: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23
      自2000年上海语文“春·秋”高考至今,“诗词曲”的检测达13首:唐诗五首、宋诗三首、宋词三首、元曲一首、明诗一首。
  又据总体考生得分情况(以秋考为准)详见下表:
  从上表清晰看出,“诗词曲”的经典文学在当代莘莘学子实际状况是素养不佳,咎其缘由无非是“重理轻文、急功近利、蔑视人文”这三点。应该说,“诗词曲”是华夏语文的一大特色,作为高考必检试题是完全正确而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校师生于日常求知学习中一定要“立足时代、关注改革,推进素质、不断升华”!
  那么,怎样在复习阶段通过自学来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评价能力呢?笔者在此浅说自己实践教学中曾经尝试的“古今诗歌比较阅读鉴赏八法”,仅供师生们参考——
  一、“同朝同人同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题菊花》与《菊花》两首七绝诗作比照:前者以诗化语言,借助象征手法,向社会发出“人权均平”的农民理念;而后者却通过遒劲动词及双关意蕴,表达实现“改朝换代的宏大目标”!
  二、“同朝同人异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代“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山居秋暝》两首名篇来对说:前者使用逆反假设、翻进层递的“怀乡盼亲”思念心绪,远寄“异乡异客”的孤独忧情;而后者却巧用“画入诗景,反面衬托”,以“自然美内寓人格美”。
  三、“同朝异人同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盛唐王昌龄与晚唐马戴各自撰写的《出塞》七绝诗以比较:前者诗意空阔辽远,借助时空交叉、互文显意,表达守边将士“保疆安民”之壮志;而后者却是群雕写实,具描“冬夜袭王、肉搏剧杀”,一展出战官兵雄气昂扬、气吞山河之情!
  四、“同朝异人异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朝“诗仙”李白《赠汪伦》与韦应物《滁州西涧》相对析:前者使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及“化无形为有形”两大特色,喻示诗人和平民情深谊厚、炽热纯真;而后者却以“动静相衬、声色相应、虚实相间”的三大方法,畅抒内心闲适情愫……
  五、“异朝异人异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代贺知章《咏柳》与宋代陆游《关山月》再比议:前者合理运用得体比喻,勾勒出一幅“万物复苏、生气盎然”的初春美景;而后者却抓住细节典型,揭示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与诗人浓烈深沉忧国忧民的反差情感。
  六、“异朝同人异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旧中国)与《郊原的青草》(新中国)两首今诗加以对照:前者采用浪漫想象、有机联想,将“真善美”的天上暗衬丑恶现实,全诗洋溢着对崭新生活的神往追求;而后者却是连用平白流畅的排比散偶,赋以浓墨重彩的第二人称语调,显示新生时代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热爱和平的伟大胸怀!
  七、“异朝同人同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北宋)与《点绛唇·寂寞深闺》(南宋)的词作比较:前者剪取刹那特镜,简作外形描划,并曲折多层地把少女时代“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刻划殚尽;而后者却紧扣一个“愁”眼,用“伤春凄景”暗合“伤别郁情”鲜明点染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衷、寸肠多生的千缕愁思……
  八、“异朝异人同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代杜牧与清代赵翼的各自《赤壁》小诗来对议:前者一破传统旧观,反面落笔、大胆假设“东风不在”,则“周郎兵败,二乔落难”,诗人借史快吐胸中不平之气;而后者却是借用典故、工巧对仗,时空对照、昔今反差,以冷静幽远的笔墨自我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超凡心境。
  比较阅读鉴赏,早在上海高考中使用。如2000年秋考是唐代王驾《雨晴》与宋代赵师秀《约客》(即“异朝异人异题”);2003年春考是唐代杜牧《过华清宫》与宋代杜常《题华清宫》(即“异朝异人同题”);2004年春考是唐代王维《红豆》与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即“同朝异人异题”)等。所以,平时学习古今诗歌,运用上述八法,必将大有裨益、有所长进,冀希应届考生在尚有的时间内,多多实践、好好训练,切实提高自己对古今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