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词语三步走

作者:甘肃省武威三中 张永彪  时间:2006/6/11 19:41: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98
  辨析词语是历年来高考必有的题目之一,下面以2005年高考语文(甘肃、四川等地卷)第2小题为例,简要谈谈解答该类题的技巧。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 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      人心。
  ③ 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       了4年。
  A. 制定 振奋 推迟    B. 制定 震撼 推迟    C. 制订 振奋 延迟    D. 制订 震撼 延迟
  第一步,两相比较求差异。审视历年高考可以发现,对同义或近义词语的辨析往往是该类题目的重点,这就为解题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所以,比较所给词语中不同语素的含义至关重要。比较词语、分辨差异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色彩,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谦敬色彩。如“谋取”和“牟取”一褒一贬。2.用法习惯。如:“抑制”和“克制”前者常与心情搭配,后者常与情绪态度搭配。3.侧重点。如“品评”重在议论,“品味”重在体味。4.轻重。如“震荡”和“振荡”,前者有动荡之义,语义重;后者有振动之义,语义稍轻。5.语法功用。如“必须”是副词,一定;“必需”为动词,突出不可缺少。
  只要将上述题目中的三组近义词从以上角度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细微的区别。“制定”意为定出,多指就法律、规程、计划而言,是将拟议和创制的东西加以确定,使其成为定案;侧重于交待行为的结果;“制订”意为创制拟定,是拟议和创制的过程,不一定是定案;侧重于说明动作的过程。“振奋”和“震撼”,前者常与精神搭配,如精神振作奋发;后者指震动,强调使人内心(心情)不平静。“推迟”指把预定的时间向后挪,涵义狭窄;“延迟”有拖延之意,指情况因故即将顺延推后,多指事务性的按排,范围较广。
  第二步,分析语境觅照应。依托文本是解题的关键,回首题目联系上下文具体的语言环境,找出所选词语和语句之间的照应点、联系点。①句是说海外华侨华人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拥护之意。《反分裂国家法》本身是一部法律,而认识的对象是一种既定的事实,而非对这一法律产生过程的看法。②句讲节目表演产生的艺术效应。表演者身体的残疾与技艺的精湛形成对比,本句意在强调这一鲜明的事实震动人心的效果,这正是这一节目的魅力所在,而非突出节目本身对观众精神上的鼓舞作用。③句表达了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13亿人囗日这一特殊日子的到来所起的作用,对象较为具体,其中的措施和结果之间不存在顺延推后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先易后难巧切入。一般说来该类题目中需要辨析三到四组词语的含义,考纲精神决定了这几组词语辨析时难易程度不同。大胆放弃,先易后难是答题的常规。确定哪一个空缺必须是哪一个词语或一定不是哪一个词语,从而筛选排除缩小范围,巧妙地切入,做出合理的的判断。这种方法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事求是地讲,上例中的三组词语,第一空不易确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大胆地放弃,而先从第二空切入。第二空的确定相对容易。结合语境,强调观众内心受到巨大的撞击,宜选“震撼”,从而排除了AC两项;第三空也容易定点,空缺之后有一个“了”字说明了句子使用的是过去时态,范围内涵狭窄,对象明确具体,所以此处非“推迟”莫属,这样又排除了D项。到此答案便水落石出,一目了然了。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当然,考生应谨记,以上三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并非是孤立地进行的,有时须综合运用,全面把握,以确保答案的万无一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