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苏高考说明面世 语文变化大
作者:不详 时间:2006/4/5 21:43: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77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考试说明》是作为对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同时也是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的主要命题依据,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旨在贯彻“公正、公平”原则,指导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这也是我省首次组织编写对《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每门学科的编写者都有3名包括高校专家、教研人员及一线中学老师,审核者也有3名,最后再由高校专家进行认定。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考试说明》与原大纲相比,在命题指导思想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在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同时,强调了要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围绕这两点,在命题的方向及考试范围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更强调能力与运用等。上午,记者就2006年我省高考《考试说明》变化最大的语文采访了相关权威专家,对《考试说明》加以解读。
语文突出四大变化
一位语文方面高考权威专家分析认为,补充的《考试说明》的定位是对原《考试大纲》的差异性补充。与原大纲相比有所创新有所探索和突破,内容形式上有接近10%—15%的创新度,体现向2008年高考平稳过渡。从补充《考试说明》看,与原大纲相比突出4大变化。一是对原大纲做了整合,眉目更清楚,结构更合理。二是对全国考试大纲做了减法:标点不考;一些死记硬背的作家作品常识不考;原有的俗语回归到成语;修辞手法从8种减为6种,删去了设问、反问;文言虚词从18个减少到10个。这对考生而言降低了要求,有利于考生的复习朝素养和能力上迁移。三是强调语言积累和表达,如名句分数加大,从4、5分增为6分。主观题增多,翻译由8分变为9分,大阅读的最后一题由客观变为主观,分数也由4分变为6分。四,变化最大的是体现了课改方向。最突出的表现是现代文阅读,由原来的“能够阅读社科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变为“能阅读一般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这样阅读范围增加,比如论述类包括杂文、评论、论文,而实用类包括新闻、通讯、科技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这样一来就为课改后选修模块的加入预留了空间。虽然今年高考未必会考,但这体现了方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