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诗歌鉴赏题解密
作者:秦葆 时间:2006/2/22 18:26: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894
一、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题目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诗眼的锤炼和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家无不从这点出发,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意”昭示给读者。如: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野里,/我想起了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象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着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2000年全国高考题)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出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历史也不过是/脚下流去的小河”一句当为这首诗的“诗眼”。2000年全国高考第9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答案为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此项错就错在将这首诗的“诗眼”——诗人的一句“议论”,当作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二、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有人说:“意象的本质是‘意’和‘象’的结合,主客观的交汇”。诗人不仅要用意象来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例如: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我爱这土地》的“意”是对土地的眷恋与挚爱。由此,诗人选取了四个“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意”和“象”连接的媒介便是“鸟”,即诗人自己,“假如我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诗句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1999年全国高考第10题D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即为赏析不当的一项。
2000年全国高考第10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与此题如出一辙,要求考生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答案为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三明“虚”“实” 社会生活广阔无限,诗人不可能把它全部写到作品中去。诗人往往用“实”来表现“虚”,或用“虚”来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普遍运用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如果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巴,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垛、死寂,缺乏生气,即如北宋范仲淹所说的“虚者枯,实者寒”,故诗歌的创作,要讲究虚实相生,相互映衬。如:
树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他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对这首诗的赏析,有以下四个选项,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全诗写出了对树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B.前四行诗描写了树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C.后四行诗写树的地下景观,暗含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D.诗人以树作为象征,把深厚的社会内容涵盖其中。
这首诗借“实”的“树”的形象,来表达“虚”的对“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赞扬”。A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理解就失之偏颇。
2001年全国高考第10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与此题相似,要求考生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答案为D。该项对《海》(臧克家)这首诗的寓意(“虚”)的理解不恰当“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理解生硬、牵强。有拔高主题之嫌。整首诗清新、自然、用语平实,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美的感受,这才是正确的评价。
四、推敲手法 诗歌以抒情居多。诗人抒情大致有两种方法:一为直抒胸意,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则储蓄蕴藉。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烘托气氛的方法,或用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如:
三代
臧克家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藏。
对这首诗的赏析,有以下四个选项,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
B.诗人以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
C.“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分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D.诗人所强调的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著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诗人对旧社会的农民怀有深厚的同情之心,但他在写诗时力求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所描绘的对象后面,不作直接的抒发和宣泄。A项“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的分析错误的。
五、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即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鲁迅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面,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们处在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这段话指出了文学鉴赏应遵循的原则“顾及全人和顾及全面。”命题人往往从这一点出发来设置干扰。如: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对这首诗的赏析,有以下四个选项,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诗人说:“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因为这句话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打破平静的生活。
B.“火山”暗指孕育着反抗的人民。
C.这首诗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革命的不可遏止。
D.这首诗指出了反动统治必然灭亡的命运和人民必胜的前景。
闻一多是一位爱国的诗人。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烈盼望和坚信,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就是祸”是针对黑暗现实来谈的,说出这句真话对统治者来就是“祸”,而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就能是他们心中的“火”。A项的理解明显错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