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叙述特点

作者:不详  时间:2023/6/24 11:54: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3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作心理描写。但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有限视角】
  2、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3、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全知视角】
  二、 叙述视角
  1、儿童视角(常考)
  2、动物视角
  3、女性视角、学生视角等(根据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
  三、叙述顺序
  1、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特点: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
  特点: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特点: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5.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特点: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四、情节安排(构思)技巧
  传统小说中,多以情节为中心。其在情节安排上的特色有: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
  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五、叙述安排上的技巧
  对话:故事真实可信,使故事情节更紧凑
  回忆:使某一情节的发展更加合理,丰富人物形象。
  现实与回忆交织:丰富某一人物形象,巧妙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情节故事内容。
  时空集中:故事情节发展更集中
  叙述与写景结合: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六、 叙述速度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它自己的节奏。当小说要加快叙述速度时,一般采用简练的概括性叙述;而当小说要放慢叙述速度时,就会进行大量的详尽的描写,使小说的节奏变得舒缓。叙述和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述波澜的法宝,它们能让小说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叙述节奏。
  同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还会用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还可能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能丰富小说内容,也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七、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比如鲁迅的幽默深刻,余华的冷峻悲悯,芥川龙之介的深刻蕴藉,等等。当然,作家的腔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作家还会把自己的腔调抹除干净,比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所采用的“零口吻”叙述风格,叙述时不带一丝主观色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