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中的感悟

作者:华亭一中 杨小平 (744100)|  时间:2005/6/7 20:34: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34

                                                                 
      在校内的一次观摩课上,我主讲《我的空中楼阁》一课。课前,我精心地制作了幻灯片,还准备了配乐配图朗读光盘,收集、研读了大量资料,可谓细致地备了课。然而,在讲台上,我却深深地感到了失败。在听完朗读后,我让学生谈对课文的感受,学生踊跃发言,有理有据,气氛热烈。于是,我据各种资料将这篇美文之“美”概括为“语言美”、“ 画面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并要求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对课文作出评析时,学生的情绪明显低落,再当我播放幻灯展示例句,并要求分析例句之美时,学生已有些无言,自由发言时如森林般举起的手现在几乎全部被藏进了怀里。面对黑压压的听课教师,我的心“咚咚”地跳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这是怎么了?”我在心里责备着我的学生。情绪陡然降落,心也加剧了跳动,这一变化导致自己的思维也随之放慢了速度,渐渐失去了挥洒自如的从容。于是,在僵化、死板中一堂观摩课结束了。               
      我无地自容。
  在沉痛的反省中,我慢慢的理清了头绪。我的失败在于预先设好了埋伏让学生进入我的包围圈,诱导,甚至强迫他们认可我的结论,是我把他们的思维空间缩小到我狭小的圈子里,让他们在里面苦苦地 挣扎,如此,他们还能畅所欲言吗?他们还有畅所欲言的余地吗?我明白了: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个性的人,是一个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体味美、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而不是掰开他们的嘴巴喂给他们一个个空洞的美的概念。我在课堂上的做法,何异于一个头戴瓜皮帽,手执戒尺穿长衫的私塾先生呢?
  我真的明白了。于是,我及时地调整了思路。在另一班上同一节课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美,而不再让学生去证实早已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果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仔细默读课文,仔细琢磨每一句话。惟恐遗漏了什么似的。学生说出一点,我总结一点,文章的美竟被学生挖掘地淋漓尽致。回头来看,学生发言成果的总结竟毫不逊色于我对全文的分析总结。这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啊!
  我喜上眉梢。
  同一内容的两堂课,效果竟然如此悬殊,原因却十分简单:成功在于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去发现;失败在于教师列出结论,要求学生去寻求依据。一个重过程,一个重结果,看似简单的顺序调整,实则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念:一个是发散性的、创造性的,一个是灌输性的、收束性的。自然效果迥异,于是我懂得了一个本来似乎懂得实际上并不懂得的道理: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