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驮术,术以求道
作者:赵冰 时间:2014/11/30 22:06: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91
接班不久,就发现有两对男女生关系已经十分亲密,课间相互嬉戏,互喂零食等言行不一而足,遗憾地是并不见他们在学习上相互帮助。还有两对也大有趋势。不少男女生嬉戏的言行中,也流露出萌动之趣。
面对这种现象,当然不能支持鼓励,但是不是就可以冷嘲热讽,或是呵斥打压,甚至是曲意挑拨呢?究意应当如何教育才是更好的方法呢?
我一向的主要做法是:用教材教。利用课文,正确疏导。
教材编入了三篇课文,一篇是九(上)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另两篇是九(下)《诗经》中《关睢》和《蒹葭》。编者意图很显然,就是要求帮助学生及时地建立正确“爱情观”。
那么,如何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而且有效地引导学生呢?
九(上)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在课文中接触“爱情”话题。我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分析,着重提练出课文中关于爱情的几个基本要素:“相互喜欢、共同劳动、传宗接代、永远追念”。初步建立关于爱情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教学作一定的铺垫。
教九(下)《诗经》中《关睢》和《蒹葭》,我着重围绕 “劳动爱情观”展开教学。既不空洞地说教,也不架空分析,更不含沙射影,而是在词语听写、内容分析、手法赏析、诗意理解、解读启示、观照现实、展望未来等各个教学坏节中,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所表达的“劳动爱情观”。
比如:赏析《关睢》中“赋”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教学中,我并不像听过的公开课那样,将“参差荇菜”句仅只当作“起兴”的表现手法来讲,而是将此三处,进一步从“赋”的技法角度,围绕“劳动爱情观”,作充分赏析。
什么是“赋”的表现手法?刘勰、朱熹等的解释,大同而小异。我更认同钟嵘的解释,即:“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将他们的解释综合起来,就是:反复“铺陈其事”而有所“寓意”。
那么,诗中为什么将采摘荇菜的劳动用“赋”的手法反复抒写?有什么寓意?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是不是反映了爱情的本质特征?作为诗三百的开篇首章有没有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华夏子孙?诗中所表达的爱情等一系列文化观有没有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学生当下乃至将来应当怎么做?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古脑儿地抛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逐步引导讨论探究、归纳提炼、迁移拓展。
通过人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探究,主要明确:
“参差荇菜”通过反复描写荇菜的形态,强调男女主人公的对荇菜的喜爱之情,表现他们勤劳品德。
“左右”的反复描写,既是描写劳动的动作姿态,又表现了男子左右追求的情态和女子的左右躲闪、矜持、羞涩的情态,还反映了女子对男子观察和思考的慎重心理。
“流”“采”“芼”,是“捞取”“采摘”“拔取”的意思。三个动词既反映了劳动的过程,又暗示了男女情感发展由辗转思念,到渐趋成熟,以至于求而得之的过程。
可以想像,双方在劳动中相互交流技巧,交换成果,表达关心,实施照顾,交流情感的情景。
“窈窕”是指女子形态的天然之美。
“淑女”有五德:贤、贞、善、静、喜。贤:有德且多能;贞:对感情负责任,不会乱来,没有无爱之性,珍惜自己的身体;善:善良,关心人,对人厚道;静:不诈咋呼呼,端庄文静,不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喜:为人乐观、阳光,能给人以热力。
“寤寐求之”表现了男子追求初期思念的炽热。
“琴瑟友之”表现男女在亲密接触中,精神上相互愉悦的融洽之情。表明爱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钟鼓乐之”表现男子求而得之,敲锣打鼓热烈迎娶的欢快之情。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的版本解读为“求而未得”,全诗只是思念、追求、想像的过程。我也将不同的解读版本介绍给学生。但,强调“劳动爱情观”始终贯穿其中。
提炼并强调:
1.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在劳动中产生并在劳动中发展起来的。
2.男女主人公有能够从事劳动的健康身体。
3.有勤劳的习惯和品德。
4.共同的劳动为双方提供了接触、观察、思考、沟通、关心、表达、交往、发展的机会。
5.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谨慎、慎重的态度。
这样,帮助学生建立“劳动爱情观”,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一以贯之,有的放矢。
从解读文本诗意出发,进而跳出文本,观照现实,问:“你们知道现在社会中,人们在给男女青年介绍对象的时候,首先问的是什么吗?”
“他(她)是做什么的?”这样问话的人,关注的是什么?
自由发言,讨论明确:
关注对方:是否有能从事劳动的建康身体?是否爱劳动?有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所从事的劳动有没有发展空间?是不是具备建立起一个小康家庭的基础?有没有承担相关系列责任的可能?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个人实际,展望未来,问:“我们作为学生,现在应当怎么做呢?为将来作哪些必要的准备呢?”
自由发言,讨论明确:
1.爱惜身体,锻炼身体,为将来的劳动和责任准备强健体魄。
2.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将来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劳动充分准备知识和智慧。
3.适应发展,与时俱进,为将来的幸福,全方位磨砺自己的品行。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苏格拉底等前贤有关爱情的哲学小故事,幽默风趣,学生听得饶有兴味。适时对有关学生重点提问,共同讨论,正面疏导。
这样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正确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促进学习。
现在,那两对男女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突出。
其中一对在背书、作业、相互提问、相互检查、共同复习等诸多方面,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另一对中的男生原来学习习惯是很差的,但她善良,热心助人。每次女生生病,他就主动帮助。九月份的一天,天很热。有一次上体育课,这个女生低血糖的毛病又犯了,他楼上楼下地背。我叫来男生,借给他20元钱,开了出门条,叫他和另一个男生一起去买红糖。他们满头大汗地跑去买红糖,回来冲糖水,送到女生手上。现在,这个男生学习上大有进步。语文背诵课上,女生只要自己一过关,就立马跑去督促这个男生背书。作业一做完,就跑去看男生的作业,帮助他。在这个基础上,我适时提高对他们的要求。有一次,男生作业有问题,我象征性地惩罚了这个男生的手掌,这个女生就说“老师,你打的太轻了,要重重地打。”男生的脸上立时就泛起一阵羞愧的红云。
另两对似有发展趋势的,至今也没发展起来。
两个班的同学,绝大多数表示,现在要做的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好好学习!
有一次,有位科位老师对其中一位女生说:你不要找他(指那位原先学习习惯不好的男生),你自己好好学习,不管他的。你要是考上好大学了,什么优秀的男生找不到呢?你哪这样蠢啦!我当时正好在场。过了几天,我找这位女生个别谈话,肯定了她许多优点,也肯定了她对男生进行帮助的价值,特别赞扬了她的善良与能力。我从正面引导,并不去伤害他们之间的情感,也不提及那位老师的话。
当然,学生的转变,并不一定就是语文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文化、班主任工作、各科老师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等外因是不容忽视的。总之,一切外部原因,都对学生自身心志等内因的渐趋成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学生的转变,正应了佛家的一句话:“众缘合一,才能发生”。
如果只是为了应考,大可不必这般颇费周折地设计教学过程,只需完成课文中的知识点教学,就可以了。如果那样做,只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而没有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课堂教学的过程势必仅仅局限在语文知识系统中绕来转去,显得枯燥而乏味。那样教,我认为只是“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教”。课堂教学只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没有“道”的追求。
我想,如果要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就不能只是单单教知识,或是简单地分析一下课文的思想内容或是贴贴标签就完事,而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融入育人的教育目标,使学生正确地调整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确地调整生命的追求,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这样,才是“为之计深远”的人文关怀,才是更大的“爱”。这样做,也许课堂教学才是向着有“道”的境界提升。
老子说:“名可名,非恒名。道可道,非恒道。”课文只是教学之“名”,并非“恒名”。语文科教学也只是教育之“名”,并非“恒名”。课文教学没有“恒道”,语文科教学也不应有“恒道”,但“道可道”。万物只有“片假名”,“道”才是“名”之“实”。在语文教学中,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为学生“计深远”,关注学生终身幸福发展的基础,当是我所追求的教学与教育之“道”。
所谓“有术无道,止与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鉴于以上的考虑,在以上三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努力辩证地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以道驭术,术以求道。
拙见一管,以求大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