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创新中徘徊
作者:不详 时间:2014/9/12 15:47: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4
本周校级教研课上,我授课的内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本着要有教学方法----------即诗歌学习方法,有能够在诗歌教学中有所创新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感知内容、体味情感、入情入境;一方面要求学生扣住“情感线索”,以抒发读后感受的创作为引领,为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提供一种更为便捷的通道。
本着这样的设计,在授课中却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经过校各教研组长及听课教师的评议下,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1、 忽视了传统课堂的完整性。
作为一堂新授课,教师首先必须保证课堂环节的完整性,如:创设情境的导入、教学任务的明确、恰当的小结以及必要的过渡衔接、言简意赅的板书设计、精当的习题设计等,反观我的这节课,无论是过渡、还是小结、甚至于板书都缺少规范性。这是作为一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不能也不该犯的错误,我想还是主观上的认识不够,客观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对课进行仔细地斟酌,也缺少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就匆忙进行授课,导致课堂出现了许多问题。
1、 没有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也缺少新课堂的能力培养。
作为一堂古诗鉴赏课,虽然采用了“知人论世”的诗歌学习方法,但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没有足够的放手,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也没有凸显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重点的知识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地挖掘,导致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虽有方法,但却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设定,只是一种形式的展示,缺少内容的充实。在推行“金山五步教学法”的研究上,教师对于“自主互动”及“聚焦点拨”这两部分没有涉及、缺少研究、使得课堂教学中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与参与,自然也谈不上对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培养了。
3、创新缺少必要的时间支撑。
由于对于“知人”环节的纠结,占有了大量的时间,导致了课堂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在最后一个抒写感受(或散文化诗歌)环节中,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小组组员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并发挥才智,散文化诗歌或抒写读诗后感受,整堂课在铃声中草草收场。
在今天强化创新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扎实基础知识,在知识与技能上花费时间,更要体现课堂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留足时间。
以上,实在教研组组长们及听课老师在评出不足后,我进行的一番总结,同时听课教师们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今后诗词教学赏读途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都有所帮助。
1、 构建诗词课堂教学的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不同课堂以及对待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其为教师诗歌教学服务,本次校教研课评议后,教师达成了共识,我们的诗歌教学是否能够遵循这样的模式:
(1)明确任务。
教师通过情景导入后,告知学生本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达成,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之一------知识技能。
(2)知晓方法。
好的诗歌学习方法是课堂有效及高效的关键所在,授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小学: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中学:知背景、解文字、抓诗眼、赏诗意、悟诗情),在教学中,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在明确目标、知晓方法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了,小组长根据组内实际情况,将学习任务进行分工,有诵读的、有解题解意的、有记录准备汇报的等等,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充足学习后,让各小组逐一展示,进行组间的汇报交流,并在展示中秉承着展示形式多、任务明、表述情、不重复等原则,对于倾听者也要给予一定要求:如细聆听、善纠错、会点评等等。
(4)聚焦点拨。
在展示汇报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呈现的疑难问题,将课堂设置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教师的“点燃智慧”与“拨乱反正”的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对于不同风格的诗句,教师采用的方法也可不同:本着寻找诗歌的美感出发,将朗读吟诵作为诗歌教学的“敲门砖”,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触摸到诗人的内心,对于写景诗句,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画面的描述;对于表情诗句,注重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同时,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对于蕴含哲理的诗句,要注重其哲理的内涵,对于诗句的语言,要注重从炼字的角度入手,体悟诗人高超的“推敲”艺术等等。
(5)创新改编。
在对古诗初步认识之后,虽然学生对于诗句进行了直译,有所了解,但却忽视了诗歌语言的特质,教师可以利用创新改编的方式,或抒写感受,或进行加工改编,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提供一种更为便捷的语言通道,帮助学生搭建进入诗歌创作阶的桥梁,这一桥梁最主要的还是语言,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了解诗歌创作的意境,并将此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表述,为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扫除障碍。
附录:教师创作:
学生创作:《谢知音》
我被贬这荒凉之地已是二十三年之久了,如同枯萎的征蓬,一去不再复返,在风中飘飞流荡,真是无比的凄凉,而我,只是被朝廷所弃置的人罢了!
我不经想起向秀的《思旧赋》。似有悲转的笛声传入我的耳中,岁月一去不留痕,这里只有我一个,只有饮酒空怀旧,亦如晋的烂柯人,世事变迁,我与老朋友现已是阴阳两隔,心中的悲怅又何处倾泄?我如被人所弃的一叶舟沉舟沉入江底,我如同腐朽的老木被人遗忘,我是病树,我是沉舟。可在我身畔还有万千船帆驶过,病树的前方还万棵树木在争相向上,欣欣向荣,我不能如沉舟、不能如病树,因为未来是美好的,未来要比现在好!
今天,我聆听你“把箸击盘”,为我歌唱的那一曲,愿我能凭借着这杯水酒,满怀奋激,重新振作起精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