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名词活用为动词之判别

作者:陈晓东  时间:2014/8/27 11:16: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79
  某一词属于某一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这点古今汉语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古代汉语中有瞟词根据当时的语言环境和习惯而又不发生误解时,可灵活运用。这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特点。不过,这种活用只是这个词在句中的临时职务,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便没有这种功能了。在这种词的活用中,名词用于动词是常见的现象。如: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小雅.蓼莪》)
  (3)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史记.留侯世家》)
  (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也。(《答司马谏议书》)
  (5)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樵传》)
  (6)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史记.陈涉世家》)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8)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今王鼓乐于此。(《庄暴见孟子》)
  (10)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1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1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13)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察今》)
  (14)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
  (15)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聊斋志异.狼》)
  (16)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17)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以能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
  (1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19)许子冠乎?曰:“冠。”(《孟子.滕文公上》)
  (20)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史记.项羽本纪》)
  (21)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22)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道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上例中“.”号的名词均用如动词。一个名词是不是活用作动词,怎样来判别呢?
  首先,要根据上下文句的意义来判断。当发现句中有的名词不能用它自身的意义解释清楚,而另换一个与之相应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或状动结构即可解释清楚时,这个名词即可确定活用为动词。如上例(2)(3)(4)(7)(8)(9)(10)(13)(17)中加“.”的名词,即须用与之相应的动词“怀抱”、“穿(着)”、“做”、“游泳”、“杀”、“奏”、“驻扎”、“效法”、“吹拂”、“滋润”才能解释清楚,例(5)(6)(11)(12)(13)(15)(19)(21)(22)又须用“戴帽”、“穿袜”、“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修理坟墓”、“穿衣服”、“称王”、“掏洞”、“戴帽”、“抓野鸡、捉兔子”、“信仰墨家学说”等动宾词组,例(1)(16)(18)(20)用“用蹄踢”、“用网捕来”、“礼待”、“向左走”等状动结构才能解释清楚。由此可知,这些加“.”的名词都活用为动词。
  其次,根据名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与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以判别这个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一般说名词与其他词构成动宾关系、主谓关系,或名词用在副词、能愿动词之后,用在补语之前以及与特殊指示代词“所”、“者”结合等,就活用为动词。具体说,可归纳为十种类型:
  一、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如果名词用在代词的前面,它就不再表示事物的名称而是一种行动,与代词构成了动宾关系,这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如:
  (1)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木烛之。(《谋攻》)
  (2)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与妻书》)
  “烛”、“舍”本为名词,分别用在代词“之”、“吾”前,构成动宾关系,“照着(树上的字)”、“离开(我)”,“烛”、“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二、名词+名词
  两个名词连用,表示动宾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庚辰,大雨雪。(《左传.隐公九年》)
  (2)旦日,卒中往往语,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雨、雪”、“指、目、陈胜”都是名词,连用后,都变成动宾关系,“雨”活用为动词“落(或下)”,“指、目”活用为动词“用手姆指指着”、“用眼睛注意看着”。
  三、副词+名词
  (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与妻书》)
  (2)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
  “书”、“霸”都是名词。它们分别用在副词“竟”、“遂”之后,受它们修饰,活用为动词“写”、“称霸”。
  四、能愿动词+名词
  (1)左右欲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智谋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子.孤愤》)
  “兵”、“烛”都是名词。它们分别用在能愿动词“欲”、“能”之后,活用为动词“杀”、“明察”。
  五、名词+介宾词组
  (1)栾  、士鲂,门于北门。(《左传.襄公九年》)
  (2)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   (《信陵君窃符救赵》)
  “门”、“壁”都是名词。“门”后有“于北门”介宾词组作补语。“壁”后省略介词“于”,实际地名“  ”仍为补语,故“门”、“壁”仍活用为动词“守门”、“驻扎”。
  六、名词(或动词)+而+动词(或名词)
  (1)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狱中杂记》)
  (2)雩而雨,何也?(《荀子.天论》)
  “踵顶”、“雨”都是名词。它们都通过连词“而”分别与动词“卧”、“雩”(  举行祭祀求雨)连接,活用为动词。
  七、介宾词组+名词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2)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名”、“兵”都是名词。“名”前有介宾词组“以钟”修饰,活用为动词“称呼(它)”。“兵”的前面有“何以”修饰,“何”是宾语,在句中置于介词“以”的前面,因而,“兵”乃活用为动词“要军队”。
  八、特殊指示代词“所”+名词
  (1)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卅一年》)
  (2)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诗经.召南.甘棠》)
  “馆”、“茇”指“馆舍”、“草舍”,是名词,在特殊指示代词后活用为动词。
  九、名词+特殊指示代词“者”
  (1)弈者举棋不定。(《左传.襄公廿五年》)
  (2)刍荛者异于他日,敢请之。(《左传.昭公十三年》)
  “弈”、“刍荛”都是名词。在特殊指殊代词“者”前,活用为动词。“弈”,下棋,“刍荛”,割草打柴。
  十、名词作独词句而又带有某种动作
  (1)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史记.孙吴列传》)
  (2)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何也?(《史记.留侯世家》)
  “前、左、右、后”都是方位名词,因它们是独词句,在句中带有一定的动作,“向前看”、“向左看”、“向后看”、“后到”等,活用为动词。
  兹将上述类型归纳列图如下:
  副词              +         +代词
  能愿动词          +         +名词
  介宾词组          +         +介宾词组
  动词+而           +         +而+动词
  特殊指示代词“所”+         +特殊指示代词“者”
  作独词句又带
  有某种动作
  作者:福建省泉州市罗溪中学 陈晓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