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在山的那边》

作者:乐清乐成公立寄宿学校 朱旭微  时间:2014/6/4 23:25:05  来源:zhuxuwei原创  人气:548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一首非常浅显的新诗,是作者年轻时对未来的想望。
  第一节写实,写自己幼年时对山那边是的遥想。妈妈的回答——山那边是海,使我有了寻找海的实践。我追寻的是大自然之海,爬上山顶只为印证妈妈的话——山那边是海。事实是,当我爬上那个山顶后没找到海——“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的想望破灭。年幼的我对妈妈的话产生怀疑——“妈妈,那个海呢?
  这节诗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感觉,孩子的体验写来,稚气、天真,富有童趣。这节诗分两层:第一层孩子寻找海,失望而回;第二层孩子怀疑妈妈的话。
  第二节作者一开始用非常坚定的语气告诉读者“山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应是作者经历了许多困难、波折、追寻失败后的仍然执着追求心中之“海”的人生感悟。幼年埋藏心中的“自然之海”,在这里已是“信念之海”;原先对“山那边是海的想望”而今已变成了对“信念”的坚守。我不断地“爬上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因为信念的召唤——“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因为信念的滋润——“那雪白的海潮,夜夜奔来,漫湿我枯干的心灵”。虽然一次次地失望,但我依然“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节诗分三层:第一层,作者用坚定的语气宣告:山那边是信念之海。第二层,作者自语式的慨叹幼年对山那边的“海”已扎根在心中成为“信念之海”。第三层,最精彩。作者用许多叠词“一次又一次”、“一座座”、“一次次”表达自己对“信念凝成的海”的追寻、失望、坚持。“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雪白的海潮,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我枯干的心灵”,表面看,似乎海也有了灵性,像一个知心爱人召唤着我,滋润着我,实质是“信念”在鼓舞着我、牵引着我。这里化抽象为形象的诗性表达令人叫绝。诗中的“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什么?作者没有回答。
  第三节,作者明确告诉读者“山那边就是海”,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作者直抒胸臆,用“人们啊,请相信”呼告读者:翻过无数座山后,战胜一次次失望后,终会攀上一座山顶,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即不断攀登、不怕失败的人就会找到海。)海是什么?“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的一个全新的世界”。与“海”相对的就是“山”。“山”与“海”是一对含义相对的意象。若“山”象征困难、挫折,“海”就象征成功、理想的实现,攀登山就象征奋斗。若“山”是限制、束缚,那“海”就是“自由”……
  三节诗,层递式地表达了作者自己年轻时的对“理想、奋斗”的理解与信心。整体言,诗歌言浅意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