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俗世生活联系仅留的一个符号

作者: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宋建伟  时间:2014/4/16 16:07: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22
  读《桥边的老人》,如果不是别的辅助读物的提示,我们是无法读出小说“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这样的意旨的。仅仅提取人物在逃难过程中还惦念着他豢养过的动物们这样的情节元素,就断言“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得出“作者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这样的结论,这显得牵强,因为这脱离了人物活动的特定的环境。(引号中的文字来自《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
  老人是因为动物也是生命、出于对生命价值的珍视而表现出对它们心心念念的唠叨?这是问题所在。
  整个故事,老人他就没怎么“动”。一开始就坐在桥边的路上,之后,任外面怎么变化闹腾,他始终坐在那里,故事结束时他在“我”的催促下“撑起来,摇晃了几步”想离开桥边,但“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他一直坐在桥边的路上。
  让我们慢慢慢慢感受到并且感受越来越强烈的是老人的精神状态。
  小说最初推到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特写:战火即将燃至的浮桥边,一边是躲避战火逃难的人群,大车,卡车,骡车,男人,女人,孩子,纷杂而闹哄哄;另一边是孤独地坐在桥边的老人,“一动也不动”。虽然叙事人对老人的行为有着“他太累,走不动了”的解释,但读者感受到的却是这“一动也不动”中的死寂——老人内心的死寂。这画面一动一静,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这以后的发展,老人似乎一直是坐着,他与“我”唠叨着他的动物们的事情,只是身后的背景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那个闹哄哄的逃难场面尚能让人感到些生气,那接下来的是逃生者逐渐逐渐的隐去,生气逐渐逐渐的消逝,背景逐渐逐渐的变得空寂。小说有两处交代。一处是,“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再推进,“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也就是说,老人这个孤独地坐着的主体没有变,而衬托的背景在变,有起初的纷乱渐渐变为沉寂,有起初的慌乱逃生的“动”渐渐转为空荡荡的“静”。那“动”,衬出了老人的疲惫与无助,没有了寄托,内心变得茫然与麻木;那“静”也是在衬出老人内心的凄然与死寂。只不过,一个是反衬的效果,一个是正衬的效果,自始至终,在读者面前活动的老人只是一个仅记得生前所养的几只动物的麻木的形象,提到家乡,他笑了,但也仅仅是他开始说他的动物们的过渡,他似乎没了别的念想、别的记忆。到结尾处,“天色阴沉,乌云密布”,又为背景添上了阴冷的色调,那就不仅仅是先前的空寂了,而是与老人的内心一样,毫无生气了。
  桥边的老人究竟是谁?作者叙事的笔墨极为省俭,没作交代。我们只知道他戴一个“钢丝边眼镜”,“七十六岁了”,没有家,似乎也没有亲人,但“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其实我们读者最初也并没太注意这个问题,是在“我”与老人的交谈结束之后感到老人的精神状态不对时才产生了解老人生活背景的想法的——老人的表现有点神经质,老人的记忆空间似乎已经很小,他偏执于一念,唠唠叨叨地说着他的猫、山羊和鸽子。原先他是怎样的生活背景呢?牧师?退休的公职人员?中产阶层的背景?小说给了读者经验参与的空间。
  但回过来,有没有答案似乎也不重要了,晃动在读者眼前的是他似乎对生活已失去了寻常人的欲望的无助、麻木的形象,是他眼前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让读者有感慨有思考有想法。
  老人应该有过幸福,因而说起家乡的名字,嘴角会不由自主地上翘。只是,眼前的老人他不想讨论家乡,他的关注只在他豢养过的动物们身上,或者说,家乡、生活留给他的印记现在仅存的只是他曾豢养过的动物们。我们注意到,提到家乡后,他马上把话题引到了动物,说“那时我在照看动物”,并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孤独一人,不管是不是战争的缘故,已让他的生活没有了多少色彩,他与小动物们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而战争却残忍地让他不得不撇下心爱的小动物们,让这精神赖以寄托的东西也失去了。有寄托,活下去还有支撑,现在是什么也没有了!颠来倒去的唠叨,喃喃自语——桥边的老人现在是执着于一念的精神状态。
  我们甚至在想,他的动物们真的还活着吗?虽然我们相信猫一直活在老人心中,羊一直在梦中陪伴着他,鸟儿的歌声不时的在他脑海中响起,但它们真的还活着吗?老人没什么行李,脚程也不快,为什么不带上一只自己会跑的猫、羊或是能飞的鸟呢?是因为“一个也不能少”的心理原因导致他最终一个也没带上,还是因为它们已经在老人走之前去见了上帝,在老人的心里那小动物们其实是仅留的与俗世生活联系的一个符号呢?
  我们再去注意小说结束处老人的表现——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这已经是木然的状态了!战火就要燃至身边,别人都急着转移逃生,老人不愿再走了。我们明显感觉到,他的无助除了身体的原因,更多的是精神的原因。在战争的重压下他对俗世生活已没有了寻常人那样的欲念,甚至没有了求生的愿望,灵魂似乎游走于躯体之外,内心空洞而茫茫然。那豢养过的动物们是他记忆中的唯一,折射出的是他心里尚存的一点寄托。战争就是这样在摧毁着老人的生活,像一个恶魔一样连老人的魂魄也没放过。
  我在这里,是还原一个阅读的过程,或者说是还原一个阅读的思路,顺着这样的思路下来,老人这个在战争的重压下无助麻木乃至灵魂似乎游走于躯体之外的形象渐渐地清晰了。
  战争,带给民众的只能是灾难。对灾难,我们直接的反映是建筑毁坏,家园破败,血肉模糊,生命的消失,而更为残酷的则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在强烈的破坏与毁灭面前,在对未来生活的茫茫然中,人的心灵会变得脆弱,变得麻木迟钝,使灵魂的空间能够容纳的越来越少。这种心灵的创伤是久久难以愈合的。战争,令人诅咒的战争!
  小说在控诉战争,控诉战争的着力点在这里。我们的阅读感受顽强得停留在这上面,而不愿接受《教师教学用书》的提示,去断言“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得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这样的意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