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向右的时候

作者: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语文组 闫树影  时间:2014/3/15 12:15:4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83
  虽然一直很赞同李劼先生所说的,没完成的《红楼梦》其实已经完成了,因为曹雪芹在八十回的未完成本里已经完成了自己,“就像莫扎特写《安魂曲》将生命写了进去一样,曹雪芹写《红楼梦》写着写着也走进去消失在自己的作品中”(李劼《风烛沧海•婴儿之花》),但是读了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之后,我仍然强烈地认为,已经写完了的《清兵卫与葫芦》好像还没有完,仍有续说的必要。
  续说的基点:理想与现实
  《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的《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这是一篇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好文,虽然在时间上(发表于上个世纪初的1913年元旦)和空间上(作者是日本的志贺直哉,小说也发表于日本)都有很大的距离,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今天的阅读(影视盛行的今天,文中提到的“武士道”也是不陌生的)。
  这篇小说“体现了作者简练、活泼、自然的语言风格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这是教师教学用书(坊间俗称“教参”)里的说法。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我们众多的教师也只好跟着教参走,有的惟教参是从,有的甚至由此走向极端,背离了教参和教材编者的本意。
  例如,在一份练习卷上,我们看到这样一道题目:“选文写清兵卫上课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时加上‘偷偷’两字有何用意?”题目本是好题目,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对关键语词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从“偷偷”二字我们可以知道,首先,课堂之上是不许把玩包括葫芦在内的各种玩具的(这一点在今天也是如此),而且清兵卫应当是知道学校的相关行为规范的。其次,清兵卫太喜爱这个葫芦了,以致不惜违反课堂纪律,“在上课的时候也藏在桌子底下磨擦”。可惜的是,与之配套的参考答案却是这样的:“‘偷偷’能说明清兵卫的爱好不被理解,只能小心地呵护着,也表现出一种无奈。”——仿佛允许他在课堂上玩葫芦倒是对他的理解与尊重!是的,本文的主旨是要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但也不能不顾是非,一味迎合主题,好像整篇文章每一个字都对其父及教员所代表的旧传统磨刀霍霍啊。
  与此相关的还有对于“教员”的分析。无疑,教员将自身的好恶带到学校教育上来是不对的,更加不对的是他对清兵卫这个违犯了课堂纪律的学生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他没有以理服人,没有试图让清兵卫明白为什么在这件事上错了以便改正,而只是一味“生气”,“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了很可能伤害到学生身心健康的话来(“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而在随后的家访中,也只是“训斥”,没能与家长很好地沟通交流。这些都是应当批判的。然而我们对于教员也只是一味地指责,却似乎没有问这样一个问题:清兵卫的葫芦该不该收?或者说清兵卫在课上玩葫芦到底要不要批评教育?我觉得,指出教员“批评违犯课堂纪律的学生”的正确性,也是不应缺失的一环,尽管他的批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这是我觉得“有必要续说”的第一个基点,我们的教育现实。第二个,或许也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即教育对于学生当下生活的意义,对于学生思想发展的意义。《清兵卫与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少年学生的个性被压抑、爱好被扼杀的故事。自该文发表,近百年过去了,然而可悲的是,类似的“故事”迄今也没有真正消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近年来,屡屡发生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事,想想都令人痛心啊!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剔除原故事中特殊的时代因素,将其还原为一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兴趣爱好被阻”的典型事件。而当我问学生们“你有没有类似的惨痛的经历”,不少学生笑着(我把“惨痛”二字说得很响)大声说“有”的时候,我觉得,确实有必要续说。
  续说及切入点:续写出新意
  当我问同学们“假如你是清兵卫的话,你会怎样?”时,那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不会的,我的父母很理解我、尊重我的。”我为这些同学感到由衷的欣慰,我说:“你们有福了。”有的说:“唉,那有什么办法,我怎么敢跟他们说个不字?”有的说:“可以搬救兵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来,爸妈立马就会缴械投降的。”也有的说:“我几天不睬他们,他们也就没辙了。”甚至还有的说要以离家出走来逼家长就范。看到情况如此复杂多样,我说:“生活中的我们可以有这许多种不同的状况,那么文中的清兵卫又有什么样的可能呢?”停顿了一下后我继续说:“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清兵卫以后的生活作一个设想,也可以接着课文的情节续写。”
  同学们的想象力也同样可观。有的说有一天清兵卫的父亲正好去买了那个葫芦的富家家里去做木工,发现富家把玩的葫芦很眼熟,在得知它居然价值六百块之高以后,希望清兵卫能够重拾葫芦,清兵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说清兵卫却已志不在此了。我点评道:“很好。一个表达了对清兵卫的美好祝愿,也是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则加强了悲剧意味,使人更加深思、警醒。当然,我们还可以考虑,清兵卫还做得出那样具有古朴风味的葫芦吗?虽然他玩葫芦的方式很独特,但这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真的知道他的葫芦的价值吗?也就是说他对于葫芦的把玩、审美是自觉的吗?还是只是处于一种不自觉的自发状态呢?”
  有的说悲剧又一次在清兵卫身上重演,他对于绘画的爱好也被扼杀,最终跟着父亲学木工,过着和他父亲一样的生活。有的接着续上,说后来清兵卫的孩子也爱葫芦,却遭到了清兵卫的训斥。也有的说清兵卫看着沉浸在玩葫芦的快乐中的孩子时,心里一酸。我说:“都不错,都很引人深思。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将来怎样做父母?”
  最后,我说,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从而获得更多的启示。关于这篇《清兵卫与葫芦》,我们已经思考了许多,还有很多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比如,文中讲到“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怨恨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我们可以联系一下自己,当你的爱好被——被阻挠,甚至被扼杀的时候,你怎样对待呢?再有,清兵卫“有了新的寄托”,“现在正热衷于绘画”,他还会热衷于葫芦吗?“正热衷于”似乎也说明清兵卫喜欢绘画也像喜欢葫芦那样,是真的喜欢。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移情别恋”呢?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我们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清兵卫有了“新的寄托”,他还热衷于葫芦吗?我们知道,人的兴趣爱好往往是会发生变化的,今天你喜欢这个,明天或许就只喜欢那个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回头来思考“兴趣爱好被阻”的问题,我们可能就会有另外一副眼光。当整个世界突然转向,只留给我们一个个侧影甚至背影的时候,我们又当何去何从?清兵卫放弃了葫芦——尽管是被迫放弃,很伤心——之后,没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没有让自己所受的伤害持续下去或者将其放大(“他早已不怨恨”),而是将这伤害与怨恨连同自己心爱的葫芦一起放弃,开始了新的追求(热衷于绘画)。基于此,尽管清兵卫的父亲“对于他的喜爱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我们也相信,即便将来他对于绘画的爱好也遭扼阻,清兵卫也能够顽强地挺过来,之后继续开始新的寻求。他的结局应该不会太差。
  我自己也续写了一个,只有一句话:“有一天,他的父亲惊讶地发现,清兵卫画的竟然全是葫芦。”如果清兵卫画的全是葫芦,我们可能就会觉得他的兴趣爱好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喜欢”了。其实我们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的兴趣爱好是不是真的是你所喜爱的,是不是你的真正所爱,就像吴炫先生所说的,“是不是少了它你就不能活,少了它你的生活就没有意义,即它就是你的生命价值所系,能让你安身立命”(吴炫《再论人何以可能》)。
  当世界向右,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无奈的妥协的时候,你怎么办?还要努力抗争吗?还有信心努力抗争吗?底气,又来自何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应该都会有坎坷有挫折,比如爱好受挫,比如亲人的离去,这些都是我们所不乐意的,但又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那么我们平时思考一下类似的问题,对于锻炼思维,对于提高应对这些事件的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我们不仅要练就一副好牙板,以便来啃一些高深的学问,也要练就一副好脾胃,一个健壮的脾胃,来消化人生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不愉快,以保护自己的心灵,使其不受伤害或不受过大的伤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