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几点建议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2/1 18:16:39 来源:碧海银滩原创 人气:1132
一 让学生多看课本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对广大高三学生来说,时间和效率则变成了通向大学的桥梁。 在高三,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必要的,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则影响到答题的效率,怎样才能打好扎实的基础呢,毫不疑问多看课本知识,熟练课本知识是一条捷径。时间有限,怎么看书呢?
带着问题看课本。高三复习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目标是高考,因此复习也应该围绕高考展开。高考考什么,我们就看什么,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到不必要的地方。因此,每年高考考试大纲成为最好的备考朋友,把考试大纲和课本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考生熟悉课本和高考考点,也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但是,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是高三第二学期才发下来的,那第一学期怎么办呢?第一学期我们可以用上一年的考试大纲,等新的考试大纲发下来之后,我们再做增加或删除。因为新的考试大纲和旧的考试大纲是大同小异的。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材中的导言、正文和历史纵横、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课后学习延伸、书后大事年表,我都要求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要全面掌握,另外还鼓励他们适当看课本之外相联系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突破课本知识瓶颈,为以后答题提供丰富的知识来源。例如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作到“全、准、细”必须作到如下剖析:1、正文知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背景、内容、经过和意义;政治协商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时间、背景、内容、职能和意义。2、插图:《民主人士纷纷北上参加新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址》、《抗日根据地农民积极参加民主政治建设》、《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民幸福生活》等等,其中最后一幅图片意义深远,它包涵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立时间、原则和意义。虽然这课内容没有;3、历史纵横:包含了中国民主集中制在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践——“三三制”。虽然这一课没有注释,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这课就有“容克”这个重要的概念的注释。
写出历史轴。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写出历史轴,历史轴有利于学生把看过的知识整理一遍,加强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记忆,这也有利于第二轮复习。特别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历史轴的价值更大,因为历史轴就是在通读、理解课本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浓缩。历史轴的做法如下:例如中国历史:把它分为夏商周(前21——前7世纪);春秋战国(前7世纪——前221年);秦汉(前221——220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明清(1368——1840年);近代开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环绕中国共产党的事件进行;写出每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例如:鸦片战争——旧民主主义时期(1840——1919年),(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强、形成、战争、条约;(2)经济:小农经济瓦解、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3)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方案。我这里只是简单的罗列,但要求学生要详细罗列出来。可以说,历史轴的列出对学生和我的备考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复习中学生对某个知识感到模糊时,一看历史轴就一目了然了,而不用翻开那厚厚的历史课本。
二、让老师的讲为学生疏通知识联系
在复习中,我们的教学往往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因为时间紧,而要复习的内容多,老师整堂课讲下来感觉还是讲不完,讲不透,结果老师手脚乱,学生也手脚乱;二是认为这些知识以往全部讲过了,这阶段简单讲讲就行了,学生不知要达到什么目标,结果盲目地看或忽视,达不到复习的预期效果。但我的做法是
一、讲主干知识,主干联系支干。所谓主干,也就是这章节内容的主脉络,在该章节知识体系中,最能反映出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件、大人物和重要政治制度。例如:“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主干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前提下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又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干便是近代中国各阶级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主要把这个主干向学生讲清楚了,再适当补充支干,那么学生也就很容易对整个章节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使他们听起来感到豁然开朗,专注听讲,也便于他们复习中掌握主要知识,要知道,高考主要还是考主要知识的。在讲之前,我往往都是提前一天把主干知识写在黑板上,叫学生预习,使他们对知识有大概的了解,这样讲起来效果更好。
二、整合知识。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以单元或以一段时间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使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对知识进行整合。例如整合近代中国知识:
时期 国际形势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把这个表列出后,学生就容易把零散的知识归纳为系统的知识,这中做法在第二轮复习中很管用。
三、让练来提高学生能力。
高考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对学生加强训练是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与高考接轨呢?
(一)加强基础训练。基础训练在第一轮复习中尤其重要,只有基础扎实,才可能顺利地开展第二轮复习甚至第三复习;基础训练还可以加深对课本的了解和掌握。基础训练可以采用先填空后选择的形式,适当增加一点简单的问答题和材料题,内容根据考试大纲而定。
(二)高考题训练。每个单元基础训练后,适当给学生各地高考题训练,内容与该单元的一致,但题目不宜多,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兼主观题。目的是让学生提前体会高考题目的难度,让学生作到心中有数;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答题的能力,向高考水平迈进。我的做法是一个星期都给一份高考题目学生训练, 使数和量有机结合。
(三)各地模拟题训练。相对高考题,各地的模拟题则是当年更新的题目,它是根据新的考试大纲编出来的,因此,它它有一种方向性,特别是第二轮复习中更管用。模拟题训练从学生的心理承受度而言,最好是采取双周一大测,单周一小测的形式。但各地的模拟题质量并不都是很好的,有些题目可能存在缺陷,对这些题,我们可以适当加以改造,以达到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1】《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出版。
【2】《抢分王•高考历史广东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3】《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岳麓书社出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