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方案

作者:不详  时间:2011/9/8 0:00:18  来源:款款独步转发  人气:548
  导学目标:
  1、   理解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
  3、   初步掌握在写作中根据表达需要变换人称的方法。
  教学设想:
  1、   教学流程按照理解——赏析——运用等逐层深入的思路构建安排;
  2、   “贴”着作品教学,把感受、揣摩、领悟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手段来表现自己山中访友时“满怀的好心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儿;
  3、   以读带品,读品结合,在读中比较,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内化。
  教学重点:
  感受、揣摩、领悟作者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手段来表现自己山中访友时“满怀的好心情”的。
  教学难点:
  人称变换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放林中景色课件,创造与课文类似的意境)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好心情的家园。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好心情的摇篮,泰山不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人类心灵的好朋友。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诗人李汉荣《山中访友》,让我们感受作品的情感美,景物美,语言美……
  (一)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思想内容
  1、作者在山中究竟看到了哪些景致,访问了哪些朋友,因而使他有如此的好心情?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1)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自行解决;
  (2)一边朗读,一边在这些景致、“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
  2、 学生读完后,老师放课件,师生共同交流;
  3、 思考、讨论:作者去山中访友,早上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晚上又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这两个“好心情”是完全一样的,还是有所区别?(明确为什么不一样)
  (二)朗读重点段落,进一步感知思想内容
  作者“满怀的好心情”是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达的。美文需要美读,以下重点朗读课文第3、4段,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
  1、先放深圳同学的朗读录音(3、4段);
  2、请同学推荐出两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一男生一女生)分别朗读课文3、4段;
  要求:注意朗读的语音、语调、语气、节奏、情感,在美读中进入情境。
  3、学生点评;
  4、过渡到赏析。
  二、赏析
  (一)赏析、品味第3段人称变换之美
  1、作者“满怀的好心情”是如何通过人称变换的手段来表达的?放人称改写后的第3段课件;
  2、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二)赏析、品味第5段的比喻之美
  1、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朗读中体会比喻之美;
  2、找出第5段中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交流喜欢的原因;
  3、归纳赏析比喻之美的方法(看是否抓住了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看语言是否生动形象);4、过渡到运用。
  三、运用:
  (一) 请同学们先看银幕上播放的泰山风景画,然后以“泰山访友”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
  1、模仿第3段,分别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指代同一景物;
  2、争取运用一个贴切又生动的比喻;
  3、字数不限;
  4、四分钟完成。
  (二)交流点评。
  (三)结课
  附板书设计:
  一、 理解
  二、 赏析
  1、人称变换之美;
  2、比喻之美。
  三、 运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