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

作者:舒凌霄  时间:2011/7/4 1:15: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40
  一
  “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亨利.海涅
  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特的。他的愿望,他的目标,他的感受力、理解力,他的是非观、荣辱观,他的雄心和实力,完全属于自己,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能搞千篇一律的模式,而应采取符合其实际特点的方法。换言之,必须贴近他们的心灵,进行心灵间的结合与沟通。
  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丰富的。尽管他们有时显得迟钝,有时显得顽劣,有时显得放纵。但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身上同样具有同别人一样的优点,他们的内心同样具有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同样具有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心情,因此,冷漠与歧视、嘲笑与辱骂对他们是不公正的,自然也是不应该的。其实,包括教师在内,世上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根本没有无所不能的人。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都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多暗示,多鼓励,想方设法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让他们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二
  “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波兰  亚努什.科尔恰克
  那么,指望别人告诉你好的教学方法呢?我以为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别人的教学方法,是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其中,凝聚着他艰辛的劳动,不懈的探索。而且,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知识素养、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爱好特长、敬业精神,教材的深浅、知识的体系,学生的基础、文化背景、学习氛围:哪一个环节不合拍,方法的成效都会大打折扣。
  这些年来,我们推广了不少方法,有六课型教学法,有目标教学,有导读,有研究性教学......最后,教师们都无所适从了,甚至连组织者也感到茫无所措。
  人家的方法不好?当然不是。我们的学生太笨?恐怕也说不过去。教学最忌模式化,而推广这法、那发又最易导致模式化,再好的方法一旦陷入了模式,形成了僵化的教条,那么,这个方法离消亡就不远了。
  所以,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有自己的思考,要靠自己的探索,一句话,方法要靠自己去尝试、摸索、总结。这一过程中,自然也需要借鉴、学习,但归根结底,个人的积极参与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三
  “预防学生落后的现象,预防对认识、科学、书籍的冷漠态度,并不在于无休止的催赶和挽救那些学业落后的学生,而在于要把每一个学生引进集体的丰富的智力生活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
  这是一剂良药。
  一般认为,改变差生需要补课,需要耳提面命的训导,需要无休止的讲解与练习。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没有精神上的自我解放,没有人格上的自我觉醒,没有认识上的自我超越,只是在老师或家长的督促监督下被动的学习,只是一相情愿的填与塞,即使能获得一时的进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品格和创造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把每一个学生引进集体的丰富的智力生活的世界”,就等于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就等于为学生打开了奔向成功的大门。精神的枷锁打碎了心情舒畅了,信心增强了,眼界开阔了,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好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