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本解读观

作者:寇宏  时间:2011/3/25 22:51:05  来源:koukoumeinv 原创  人气:423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信念是:学会解读文本!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
  学会解读文本,更是因为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我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我认为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圆,那么语文教师要尝试学会把这个圆的圆心找出来,它可能是文章的一句话,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但它对文章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到它,课堂上就不会再出现“浅读”、“误读”甚至“假读”了,它会伸向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就像圆心不论从那个角度都会到达圆一样。
  在《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的这节课上,有一位老师提出了:“纵观全篇,作者冯骥才对杨八到底持一种怎样的态度?这样一个问题作为课堂的压轴环节,经过课堂热烈的讨论,师生之间似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作者颇有同情杨七之意,而对杨巴没有多大好感!听完之后我不禁想到,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对杨巴有微词,为什么还要把他列入“俗世奇人”之列呢?其实细读文本,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比如标题“好嘴杨巴”中的“好”字,这一个好字已经能让我们清楚的洞察一切了!这一个好字包涵着夸奖、赞赏、甚至钦佩!我想如果把“好”字当作全文的“圆心”也不为过吧!又如一句“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我想里面的成语也完全可以看做是贬为褒用!还有“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时猜到……”这一句也可以看出……
  杨巴的聪明是一种急中生智的智慧,这种智慧来自于一个平民一个草根,草根也是有智慧的,也许他是没有文化的,作者冯骥才正是在赞颂这种平民的、草根的智慧!从这节课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师的核心价值不能模糊,但不是去告诉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从字里行间体会!
  范老师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这样写到:“杭州李明老师的《香菱学诗》,“笑”就是那只长篙,他找到文中15次笑,重点用了三次“笑”,真是太妙的文本解读,居然凭一个平常的“笑”字撑进了香菱的内心深处,“笑”中之“悲”,“苦”中作“笑”,由这个字把学生带进了香菱的内心,懂得了香菱的苦和雅,突然悟到曹雪芹塑造香菱的用心。随着李老师撑着这个“笑”字长篙,愈来愈深地漫溯,全场的情感都聚焦在一起了,这个原本令人快乐的字眼此时感觉是那样沉重……”确实很妙,也许我们上这篇课文时会从香菱的勤奋好学入手,而不会注意到这个小小的“笑”字,可是正是这个笑字蕴涵着大文章啊!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给人晦涩难懂的感觉,我在执教《故乡》这篇文章时在两个班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抓住一个“变”字,另外一个是抓住“三”字!上下来觉得前一种方法更好!
  刚开始,我让学生通过读开头景物描写谈一谈感受,学生基本都能体会到作者那种悲伤、凄凉的心境,紧接着我抛出了一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让学生找,作者回到故乡后,发现都有哪些“变”了?围绕着这个“变”字,我展开了教学,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到,故乡变了,人(闰土、杨二嫂)变了,这种变化并不是好的变化,故乡越来越破败,人越来越贫穷,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思考造成这种贫困衰败的原因时什么,文章的主旨和核心已经呼之欲出了!
  总之,教材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本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凭借。语文教学必须尊重文本,用好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根本途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