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头上滚将下去”
作者:朱昌元 时间:2010/12/28 0:45:46 来源:wangyan72转发 人气:290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也有类似的说法,可谓异国而同调:“文字是圣物中之最珍贵者。它比之别的艺术作品既跟我们更亲密,又更具有世界性。这是最接近于生活的艺术。它可以翻译成每一种文字,不但给人读,而且还吐纳在人类的唇上;不仅可以表现在油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还可以雕刻在生活自身的呼吸之中。”
“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吐纳在人类的唇上”,真是说得太真切、太形象了,这是美学大师、语言大师的经验之谈,是成就“写家”包括美学家、作家的必不可少的“童子功”。
学语文接触文本,接触文字,光“看”不行,非“读”不可,非朗读不可,非朗诵不可。朗读,就是用你的声音把无声的符号变成有声的语言,也就是用你的声音去“复活”作者的声音,去复活作者在他的声音中所表达的丰富、生动甚至微妙的一切。在朗读中,一个个死的文字将会变成一个个活的音符,一篇篇诗文将会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遍遍朗诵曹操的《龟虽寿》,一个顺时知命但又志向远大、奋力进取的“烈士”形象从历史的深处走出,站在了朗诵者的面前。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的大将军王敦,每每酒后吟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吟诵时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在王大将军的吟诵中,一定“复活”了曹丞相的声口和神情,一定寄托了自己的不尽向往和远大理想。
通过诵读不但能“复活”作者的心灵和神情,而且能加深印象,加深记忆,甚至深深地“刻录”到心灵的底版,伴随生命的整个历程,永世不忘。为什么能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用叶圣陶的话解释,因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会在脑子里、唇吻间留下鲜明的印迹,比单一的“看”印象要更立体、更深刻。巴金说自己的“起家”得益于背诵《古文观止》,叶嘉莹说自己之所以走上研究古典文学的道路,并有所成就,就是因为幼时跟着伯父吟诵诗词。
然而,曾几何时,诵读从语文学习甚至从语文课堂中渐渐淡出,语文教学成了不“读”书的讨论课、“对话”课、活动课,或者干脆成了电影中的“默片”。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大声疾呼: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2010年1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在首都师范大学成立,提出要抢救吟诵、复兴吟诵、发展吟诵,这让我们看到了诵读的曙光、诵读的希望。
让我们朗读、诵读、吟诵起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