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拓展请回到你的“原点”

作者:张振芳  时间:2010/12/28 0:15:35  来源:wangyan72转发  人气:583
  最近参加了一次县级的初中语文公开赛课活动,听了8节语文课,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节课赛课教师都设计了拓展的环节,内容五花八门,时间长短不一,形式多种多样,一句话无语文不拓展。
  其中有两堂课(均获得了一等奖)的拓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思索,但是久久不得其解。最近拜读了崔国明老师的博文《语文拓展教学的“原点”》,我茅塞顿开。“内容”和“思维”,是语文拓展的原点,很有见地。
  现在,运用崔老师的理论分析一下,以期有所提高。
  其一:《女娲造人》的拓展:
  课堂在回答诸如:女娲是怎么样的;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用什么方法造人;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女娲造人遇到了哪些困难等几个问题。再通过比较阅读袁珂的《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的“女娲造人”的情节后,得出文章中的想象非常丰富的结论。进入拓展环节,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的内容,运用来训练学生的形象力:
  1、联想训练:如蜻蜓→飞机鸟→嫦娥→飞船等。
  2、创编新版《女娲造人》,教师展示自己的想象作品,迎得了学
  生的掌声。
  3、发挥想象,请你对未来人类的外形和生活作合理的想象。
  这三个教学环节用了20分钟!很难想象一堂语文课有大半的时间将课本丢在一边,那还是语文课吗?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在第三个环节时,学生的答案很精彩,如人类会想机器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整天趴在电脑前;人类会更懒,因此脑袋会更大,身子会更小;人类由于经常上网,又会回到类人猿的形状;人类会移居其他星球,因为地球遭到了污染……最后的结论:①是人类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因此学校的阳光体育很有必要;②是人类现在就要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点评:三个环节里,如果要推敲符合语文拓展的“原点”理论,大概只有第二个环节了,遗憾的是,这个设计太难,超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自然没有学生呼应了。而1、3环节的设计,却宽泛无限,没有边际和立足点。联想和想象谁都有,不能学生喜欢什么就上什么菜,将语文视作一个框,想装什么就丢什么进去。而且最后的结论是政治课和体育课的范畴,导致语文课有了种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尴尬!
  其二:《奇妙的克隆》的拓展
  这是最后的教学环节:科学家在对克隆的研究过程中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在这漫长的研究过程中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从中我们要学到什么?
  点评:不用详细描述课堂的情况,即便不上课学生的答案就早已明了。“锲而不舍”“艰苦卓绝”等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而“要努力学习,将来也成为科学家”“将来要为人类的和谐幸福贡献力量”就是第二问的最佳答案。这还叫拓展吗?其实这篇文章是有拓展资源和切入点的。谈家桢的文章写于1997年,至今已有13年,克隆技术有了的发展,一定有了最新最前沿的成果。另外,关于克隆技术的“利”“弊”争论也不绝于耳,伦理、医学、生物等方面纠结让人类无所适从。引导学生加深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不是更好吗?
  综合起来说,《女娲造人》里的拓展太多太远,导致本末倒置,走进了“去语文”“伪语文”的怪圈,课堂热闹是表面的繁荣,学生一堂课下来其实是一无所得。而《奇妙的克隆》的拓展触角不是来自课本,出发点和归宿不是学生智力的“就近发展区”。可以说目的不是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只是为拓展而拓展,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看来语文的拓展是一定的门道的,只有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多向崔国明等专家学习,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