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砺剑心——我的习字心得

作者:蓬莱一中 邢波  时间:2010/11/15 11:37:07  来源:邢波 原创  人气:1890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结绳记事开始,它便踏越历史,带着沧桑前行,一步步艰难跋涉,徘徊在历史的长廊,记载着我们这个文明古国那些逝去的过往,那些或心酸或辉煌的过去,又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成一份古朴,一种鲜活,让后人,顶礼膜拜,追随至今。秦篆,汉隶,晋楷,每一个朝代,都将其推演出新,李斯,蔡邕,王羲之,每一位前辈,都将其薪火相传,到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吾辈望而却步,但也不乏用心习之之人,启功,赵朴初,欧阳中石,皆是跳跃在我们这个时代书法风潮浪尖的弄潮儿,值得我们景仰叩首,但是只是心向往之,却于我心有戚戚焉。又忆起“唯手熟尔”的佳句,万事万物,皆有可破之法,可行之法,苏子有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想说的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用心,写一手好字,便指日可待。我从十岁开始练字,至今已有近二十年,方有小成,虽不尽人意,但亦可谈谈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一手好字,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但多数人找不到门路,摸不出其中的奥妙,或有急功近利之思,亦或有百无一用之虑,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好多人认为练字时写的还可以,写快了,又恢复原样,没有功效,倒不如不练,练也练不好。我认为,这属于练字的误区。几日几月的功效,当是火候不到,难免很快忘记笔法,须知自小形成的字体哪是短时之内可以改变,只有假以时日,到炉火纯青之时,方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即使写得飞快,也同样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让人叹为观止。所以练字者要做好长期性的准备,但也不要被其吓倒。用我指导他人练字的经验来说,三五个月,可看出进步,一到两年可有飞跃,希望诸位能信心十足,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我看琴棋书画之“书”
  中国四大传统文化技艺,琴棋书画,说某人博才多学,往往以四字冠之,如若皆通习之,却着实不易。古琴,含蓄优雅,超凡脱俗,但高山流水却常常知音难觅;弈棋如兵法作战,虚虚实实,棋逢对手,才可酣畅淋漓,尽显英雄本色;绘画,或形似,或神似,皆为实物之副本,要想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境界,也是难上加难,古往今来,也只有王摩诘一人能当此称号。但个人认为书却不同,硬笔书法讲究个人悟境,无最深之境界,可按个人喜好随心所欲,颇为随性,所以自古至今字体多变多样,也颇易掌握习之,所以自古书法界名家辈出,我想吾辈学之,也不必谨遵其道,所以硬笔书法之易已经不必冗言。另外,很多骚人墨客,仅把书法当做修身养性之用,其可磨炼人的意志,大凡习得好字之人,皆为沉稳慎重之人,不急不躁,亦颇有大将风范。所以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习得一手好字,无非寒暑之下,数十年如一日奋笔不辍,我奉劝习字之人,沉下心来,方可开始练字。
  二、毛笔硬笔之别
  毛笔书法,观赏性价值高,也需颇深的功力,讲究笔法笔意笔势,不是几年之功可见成效,有些人一辈子习之,也难学到一两成,只是有形而无神。毛笔字是追求笔意之字体,经几十年的历练,也只是些皮毛而已。虽具雏形,但难成大器。硬笔书法不同,其书写迅速,实用性强,个性化强,可依照个人之见解,个人之形体随意构字,只求美观,不求笔意,短时内或许可见成效,所以硬笔书法优秀之人应该大有人在。所以我这里要打破一些专家的观点,我认为,硬笔书法不应像毛笔书法那样太过讲究笔法,如何下笔如何构字,只要符合我们大众的审美就行,说白了就是好看者为佳,不必太过强求,另外,不要认为写好了毛笔字就一定能写好钢笔字,二者有一定的联系,但从握笔的姿势,到下笔的力度,再到走笔的讲究,都大不一样,切不可相提并论,我见过好多毛笔字写的好的人,他们大多数的钢笔字,也只够一般水平,个人之见,希望不要贻笑大方。
  三、行书楷书之分
  从中国书法演变的长河中溯游而上,行书的产生早于楷书,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先习行书,再练楷书,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字迹潦草,可先从行书练起,殊不知这是大忌。任何字体,必须以楷书为根本,切不可舍本逐末。没学会走就想跑,那只能摔跤了。
  四、“三心”皆到,才可练字
  所谓三心,即细心,耐心,恒心。先谈谈细心。中国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笔画多变,构字精妙,虽寥寥“八笔”,但依然千变万化,非有缜密之思不可,只有细心揣摩每个笔画的走笔,每个字的结构,再加上个人的思考,方可有所长进,否则,将事倍功半,正所谓凡事最怕认真二字。其次,是耐心,练字,对某些人来说,枯燥乏味,犹如煎熬,没练几日,便弃之一旁,真可谓没有丝毫耐性可言。须知硬笔书法是修身养性之物,惟其耐不住性子,我们才要平心静气,磨练自己。就我自己而言,总是在夜深人静,寻其心清耳静之时才俯首桌案,徐徐练来。初学者切忌心浮气躁,每一笔每一划都要耐得住性子,不潦草,不连笔,循序渐进。第三是恒心,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吾辈习字之人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做一曝十寒之事。恒心在“三心”中居于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大凡习得好字之人,无不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日日年年复此时”。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没有恒心,究其根本原因,也就是没有兴趣,那么,我觉得,培养练字的兴趣和爱好也颇为关键。三心者,练字之基本之心也,三心皆到,方可练字,否则,切莫踏入习字之殿堂。
  五、描红与临帖。
  名家之言,刚开始练字,无非是描红与临帖,但我练字这么多年,从未描红,只觉临帖,颇为重要。所谓临帖,简而言之,照字写字,习字之时,定要观名家之字体,字形,构字,观其笔画所从方起,从何处而落,会于何处,又止于何处,切不可随意为之,只有边看边揣摩,这样习字,才能有所长进,否则,只会进入“我练了很久却总也练不好”的误区。练字不是纯练纯写,动脑思索也很关键。现在名家字贴,以司马彦版本居多,没法说以哪位名家为贴最好,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但是,个人认为,庞中华的字体应该比较适合初学者,其结构整齐,笔力刚劲,尤其是起笔顿笔收笔之处颇为明显,可让习字者观其意图,观其笔意,不愧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六、字体与字形
  有人说自己的字体很难看,想通过练字好好改变一下字体,对于此意,我不敢苟同,鄙人认为,练字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字体,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已让你的字体基本定型,我想说的是,练字,还是关键在于改变字形,初期,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字的形状的办法,来使字体美观,耐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名家写字的时候多学多悟,每到一处,每见一人之字体,必有你可学之字形,撇的方向(天、大),点的大小(实、页),横的长短(言),弯钩的坡度(心),部首的位置(方),所有这些字的形状,无不影响着你字体整体的美观程度。另外,为使字体美观,我们亦可稍稍改变字的原有字形,如口,中,面,月等,给这些字加入个人之理解。古人造字,方方正正,但今人练字,却可自由发挥,硬笔书法本来就无固定的笔法可言,每个字通常都在我们的研究与思考中越来越见其美,其劲。当然,这点需要在常年的摸索中才可实现,初学者还是按部就班,不可大意。
  七、从起笔收笔看字的筋骨
  古人习字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我觉得今人习字不必顾忌太多,硬笔本就是实用之字,没必要如毛笔般追求意境。但又不能丝毫没有笔意,所以,我认为只要掌握起笔收笔二法,字的筋骨便可具备。我们以“横”这一笔画为例,写时要做到起笔时顿笔,收笔时回笔,二者皆重,但中间走笔稍轻,如人之筋骨,才能形神兼备,切忌均衡用力。再如“撇、捺”,起笔一样稍重,带有顿笔痕迹,但收笔时却要见其“刀锋”,切不可拖泥带水。其他笔画大都类此,不再赘述。
  八、堂堂正正构字
  好多学生写字七扭八歪,究其根源,无非就是没有掌握字的结构,构字在练字的过程中应该说比较关键,因为它关系到你写出字的整体效果和美观程度。好多人写字不好看,就是字的结构不好,只要稍加注意,那么字就真的可以有一个飞跃。好多学生发现不了自己字到底歪在哪里,不明白自己的字结构如何不好,那就需要对照字帖,仔细研究比对了。中国汉字是方块字,讲究堂堂正正,所谓字如其人,人字同理,正才好看,匀称才有气质,所以首先我们练字时要注意字的对称性。当然这种说法是针对于结构比较规整的字而言,比方说“吞”、“尘”、“同”等字,练这样的字时,我们都要找到其中心点,然后写时注意偏旁的对称,让这个字可以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偏不移地堂堂正正屹立于纸上。那么,对于不规则的字,如“鄙”、“今”、“寸”、“攻”等我们就要注意其部首的位置,让其各部协调起来,做到浑然一体。
  九、感觉很重要
  卖油翁,油穿铜钱而过,不漏一滴,也不过是凭其感觉,硬笔书法中注重的“笔断意连”,就是注重了写字的一种感觉。所谓笔断意连,意为写字时,点划虽断,而笔势相连续,亦可称“意到笔不到”。举例来说,“心”字在行书中可以一笔写成,但楷书中却必须四笔,每笔之间,虽笔画不连,但却要将笔意按行书之法一贯到底。想做到笔断意连,也并非一日之功,写字的感觉,全凭个人修为。另外,除笔断意连之外,写字的感觉很多,每一个笔画,你都可以找到他独有的感觉,正所谓万事无他,唯手熟尔。
  十、大开大合
  练字还是要注意一点精气神的,切不可小家子气,告诫诸位学生,不要因为怕写不好而不敢写,要放开手笔,大开大合,任何笔画都要带着一种张力,这样写出的字才能形神兼备,潇洒漂亮,有大家之气。
  以上是自己在多年习字中得出的几点浅陋的见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硬笔书法之精要也不是几千拙字能说得清的,难免挂一漏万,接下来的个中酸辛,也只有各位学子在练字当中切身体会了。天降大任于各位学子,必定苦你心智,劳你筋骨,在练字的道路上,只有抱定一颗恒心,方可有所成就。切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