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bt”“囧”“槑”——谈一道失败的时评试题

作者:陆敏  时间:2010/6/30 23:54:3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73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中,第17题是时评类的试题。读这道题,很可以看出拟题者的思维混乱。
  试题抄录如下: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日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总公司经理沈长富今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囧”“槑”等。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
  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
  3Q:同英语“Thankyou”。
  Bt:即“变态”。
  囧:古同“炯”,明亮有神。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无奈。
  槑:古同“梅”。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
  (1)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3分)
  (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7分)
  一
  先抠字眼。
  “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推敲句子,到底是青少年“产生”影响呢,还是青少年“受到”影响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产生”的意思是“由已有的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出现”;“受”的意思有“接受”、“遭受”等。青少年不是“不好影响”的施众,而是“不好影响”的受众,因此应该这样说:“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受到不好影响。”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但语意侧重不同。
  其一: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它会对青少年会产生不好影响。
  其二: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受到不好影响。
  前一句的主语是“它”,复指前面的“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的现象。后一句的主语是承上一分句而省略的“青少年”。试卷中的句子实际上是这两种表达的杂糅。
  另外,这份试卷的第16题也存在语言问题。第16题中有这样一句话:
  周末,某高校新建的图书馆每个阅览室的书桌旁都围坐着前来读书的学生。
  命题者一是想表达这图书馆是新建的,二是想说每个阅览室的书桌旁都围坐着前来读书的学生。但是把这两层意思杂糅在一块表达,让读起来人上气不接下气。其实,如果把“某高校新建的图书馆”由定语改成状语即可。如:
  周末,在某高校新建的图书馆里,每个阅览室的书桌旁都围坐着前来读书的学生。
  今年的语文省质检,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部分侧重考查考生的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可是就在这部分试题中出现语言运用方面的问题,实在不应该。
  二
  再来看第17题的第(1)小题:
  (1)请从沈长富列举的网络用语中举一个例子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示例①]象形,如“囧”字中的“八”像两条下垂的眉毛,表示“郁闷、悲伤、无奈”的意思。
  [示例②]会意,如“槑”字,两个“呆”字组合,是“呆”的两倍,表示“很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
  [示例⑧]谐音,如“3Q”,读音与英语“Thank You”相近,都是“谢谢”的意思。
  [示例④]缩略,如“bt”用汉语拼音的两个声母来表示“变态”。
  这道题可商榷的有三点:
  (一)本题要求考生“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答案示例中的“象形”“会意”“谐音”“缩略”属于对构词法(或造字法)的类别认定。如果在答题时需要进行类别认定,而不仅仅是“说明网络用语在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是否要在题干中明示呢?大部分考生甚至许多教师在做这道试题时,就只对某一网络用语的构成或表意上的特点作具体说明而不能有意识地进行类别认定,这不能说与题干的表述没有关系。
  许多考生因对词语的“构成特点”和“表意特点”的概念不甚了解而在考试中丢分。对于新题型或可能因概念陌生影响考生理解和解答的试题,在试卷中提供答题的“示例”,这是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紧张的考场测试更应如此。
  (二)对网络用语虽然可以有正反不同的看法,但语文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保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这一道题设题的文本和沈长富的建议也有否定那些网络不良用语的倾向。可是,本题却让考生去体会网络用语的构成特点(构词原理),即:不管考生是否同意屏蔽那些网络用语,你都必须为网络用语寻找它们合理存在的“构词学”上的理论依据。这样的做法是否妥当?
  (三)偏僻地区或者少上网、不上网的考生可能对网络用语不甚熟悉,而经常上网泡吧的考生这类试题无疑更有“亲和力”。虽然试卷提供了对网络用语的解释以降低难度,但毕竟不尽公平。看一些考生在答案中津津乐道那些“TMD(他妈的)”“╭∩╮(鄙视你)”“748(去死吧)”“爱老虎油(I love you)”“和谐(河蟹)”等网络用语,我不由地想:这道题让哪一类考生如鱼得水了?实际上在倡导着什么?
  三
  第17题的第(2)小题:
  (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7分)
  [答案示例一]我反对屏蔽这些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网民生活并且影响到现实语境了。屏蔽这些字词不难,但习惯了刨造的网民会很快制造出新的代替字词,难道一直要继续屏蔽下去?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交流,出于这个目的,字词翻新,可以视为科技进步催生的新思维方式,屏蔽“囧”和“槑”等语不是明智之举。
  [答案示例二]我赞成屏蔽这些网络语言。像“3Q”、“bt”以及“囧”、“槑”等网络语言或是生造的字符或是生僻的汉字,都是不规范的用语,与我们国家倡导和推行规范汉字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如果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语言并形成习惯,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而且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
  这道题真是颇费思量。
  就沈长富“屏蔽网络不良用语”的这个建议而言,既然是“不良用语”,就大可屏蔽之,似乎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不同的看法。因此,“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题干中的这个问题也就似乎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可命题偏就要求考生对一个普遍的共识谈“你有什么看法”,非但是自扰,而且还扰人。
  其实,真正可讨论的、具有争议的、命题人在参考答案中所提供的、同时也是绝大多数考生答题的侧重点都不在沈长富“屏蔽网络不良用语”的这个建议本身,而都在于:“3Q”“bt”“囧”“槑”这一类的网络用语是不是“不良用语”?这些网络用语(注意:答案示例中也回避使用“不良用语”一词)该不该屏蔽?依据所提供的正反两则参考答案,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对沈长富“屏蔽网络不良用语”的建议大家都没有不同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只是“3Q”“bt”“囧”“槑” 是不是“不良用语”。如果是“不良用语”就应该按沈长富建议去办;如果不是“不良用语”,沈长富的建议就不适用于它。
  命题人自己给自己出了道难题,编拟的答案示例可谓“答非所问”,同时也逼着数万考生“答非所问”。
  于是我有叹焉:命题难,须谨慎。
  是以记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