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呼唤新课堂

作者:安徽省桐城二中 汪玉清|  时间:2005/3/27 18:57: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2
  目前,我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更新已是大势所趋。若手拿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抓住课改的机遇。
  课改一年来,在实践中我更多的是反思:课改,拿什么奉献给学生?新课标下如何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新境界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此我愿把我个人的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愿能得到各位同仁的帮助。
  新境界之一:创设互相尊重的教学平台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思想统治着课堂。老师成了知识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严。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正襟危坐,一片沉寂;老师一声厉喝,学生诚惶诚恐,就像老鼠见了猫。甚至为迎合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教师厚此薄彼,不能一碗水端平。“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感悟到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熄灭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新课标”树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教师走到学生中去,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融为一体,适时进行点拨,并尽可能地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注意挖掘学生身上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俯下身子用谈心或周记评语方式与他们交换意见,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对你提出的问题哑口无言时,你用真诚地微笑去迎接他,温和的眼神去鼓励他或者跟他说:“你没有想好是吗?坐下再想想看?”;若学生有畏惧的心理不愿上台演讲,你跟他说:“谁感觉得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好,可趁这机会锻炼锻炼……”,用商量的口吻,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也易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那么你的课堂就有人情味,师生之间才能实现心灵的交汇与碰撞,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新境界之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年来,“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我的教学。它促使我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新了自身的角色意识,与学生也进行思维交锋。在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提倡争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组织学生讨论寓意时,学生各抒已见,相持不下。有学生认为:白兔的渺小告诉人们,不该拥有而拥有,就会产生得失之患。而有学生认为:从白兔请求撤销赏赐时,说明人应该学会放弃。还有学生则认为:白兔放弃月亮是对某些人拥有非分之财的讽刺。看到学生如此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我又怎么能轻易否定他们的思维成果,把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呢?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情感体验不同,老师的阅读感受怎样能代替学生呢?接着还有些学生产生了激烈的争辩,一方认为白兔应该放弃,它不配拥有月亮,只配占有一把青草或几根红萝卜。另一方则认为:白兔不应该放弃,人难道一无所有才会自在吗?我再让学生就这两种意见展开讨论,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学生既培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训练了创造性思维,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应该指出,但开放并不等于“放羊”。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并不是淡化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深深感受到新课标下备课任务加重了。除设计教学流程外,更要想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适时应变,对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产生的错误结论,,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既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巧妙的引导他们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只有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尊重个体差异,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只有创设这轻松和谐的课堂新境界,才会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境界之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应让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垄断地位。“新课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学语文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那么我们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如果能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就能开发他们无穷的潜能。例如七年级上册《生命生命》这一课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杏林子,自幼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而残疾,但她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成为知名的华人女作家。这篇自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就能把握内容,我让学生课下自学并查找资料,看看哪些名人、伟人身患残疾,但热爱自已的生命,并通过奋斗,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并准备课上口头交流。学生找来了很多例子:海伦•凯勒、爱迪生、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并整理成读书笔记形式。课堂上学生阐述了自己对某一名人的认识,有的还联系实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这节“聊天”课,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更深一层地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观的取向。再如在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一课中,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查找关于月球的知识以及与月亮有关的词、诗、文、曲等资料。在活动课中以男女“擂台赛”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抢答、必答及互问互答,学生倍感新奇,劲头十足,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此时课堂不是“钳制”而是成了学生的乐园!等等。教师尽可能联系实际开辟多维互动的课堂,多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少一些条条框框,让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以上三点是本人在课改实践中的肤浅认识和粗略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我有理由相信,课改的春风定会将我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