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唐之韵》课程设计
作者:郑薇 江巧清 徐榕辉 时间:2009/3/20 0:13: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59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唐之韵》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二、 内容简介
《唐之韵——唐诗》不仅是在文学的层面上对“唐诗”进行鉴赏,它更注重在文化的层面上,把“唐诗”看作一个时代的声音。
与以往单纯解析唐诗文字的片子明显不同的是,它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拍摄,力图通过人物的背景、事迹来介绍其有代表性的诗篇,这种方式填补了传统唐诗教育的空白,为喜欢唐诗的观众提供了另一个从未有过的欣赏空间。
唐之韵
第一节 千古唐诗
第二节 独振新风
第三节 吴中四士
第四节 边塞诗人(上)
第五节 边塞诗人(下)
第六节 山水诗人
第七节 一代诗仙(上)
第八节 一代诗仙(下)
第九节 千秋史圣 (上)
第十节 千秋诗圣(下)
第十一节 大历诗人
第十二节 韩孟诗派
第十三节 新乐府派(上)
第十四节 新乐府派(中)
第十五节 新乐府派(下)
第十六节 别调独弹
第十七节 一代诗豪
第十八节 风流才子
第十九节 朦胧诗人
第二十节 唐末余音
三、 课程实施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使方案的内容向着纵深拓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拟制定以下多项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5)诗词短剧表演。学生选择诗词作品或诗人故事编写出短剧,自导自演。先在班级表演,择优在学校大型文艺会演中表演。如杜甫《饮中八仙歌》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可着重表现李白潇洒豪放、蔑视权贵的品行;白居易《琵琶行》有凄婉的情怀、悠扬的音乐、经典的诗句等等。(6)仿写改写和创作。在大量诵读、多方面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仿写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都可,改写指改成散文诗、散文、短剧、小说等,创作则更不拘形式。期末汇编成个人诗集。(7)编写古诗文专集和个人诗集。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完成。专集必须有集名、封面设计、目录、主题等,尽可能有艺术特色。
七、课程评价
唐诗文诵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价。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文诵读成绩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成绩。同时,将唐诗文欣赏成绩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工作保证了活动的持续、有序、有效的进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