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学诗有莫大好处,旧体诗写作不一定消失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8 20:31: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49
  人物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生于燕京旧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入室弟子。上个世纪50年代在台湾大学任教,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自70年代返中国大陆在多间大学讲学,现定居在南开大学,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迦陵诗论丛稿》、《叶嘉莹作品集24册》等。
  旧体诗写作不一定会消失
  羊城晚报:叶先生,我们今天专门来向您请教,话题是“诗歌的前途”。在这个话题之下我们来发展一些小话题。第一个问题,旧体诗的写作在现代还有意义吗?
  叶嘉莹:这就要看情况了。你如果不会写旧体诗,还拼命要凑一首旧体诗,那就完全没有意义。如果你本身有旧体诗很浓厚的修养,你的生命和感情就是结合那个形式跑出来的,你写出来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你的诗就有存在的价值。
  羊城晚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旧体诗的写作形式,有这个修养的人越来越少。会不会因为是这样,将来旧体诗的写作就会消失了?
  叶嘉莹:那不一定。你看现在报纸上,刊物上的旧体诗有多少,中华诗词协会,不管北京、各省、各市、各县,诗词协会的人可多了。就我这里,好诗坏诗,成千上百的,成天有人拿来。我说写不好不要写,可是他还挺喜欢写。
  羊城晚报:会不会写作旧体诗的人年龄都偏大?
  叶嘉莹:是。写旧体诗的年岁是偏大。也不然。我的学生里边写旧体诗的,二十来岁的,有的写得很好呵。不是说写旧体诗的就都是老人。我可以把我学生的诗拿来给你看。
  羊城晚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旧体诗写作的生命力的问题。
  叶嘉莹:这个旧体诗写作的生命力,如果一个人受过旧体诗的熏陶,他的生命和情感结合着这个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是非常自然的,这是他出于自己的本能表现得很好,自然地写,那我们不用提倡也不用阻止。有的人写得很好的,就可以接着写,如果你不会写,没有旧体诗的熏陶,不要勉强去写那个不通的诗。
  羊城晚报:随着旧体诗写作的训练一代比一代薄弱,现实也确实是这样,会不会将来这种文体会消失?
  叶嘉莹:我没有这种预言的能力。以我接触的人来看,我有的学生,他不是在学校里面训练,也没有人教他这个形式,他只是自己喜欢,熟悉这个形式,就写出诗来了,而且写得很好的。也有的学生,我拼命教他,他就是写不好。我在台湾住过很多年,台湾大学开的课程,都是要习作。词选,要习作;诗选,要习作。都要习作。课程定在那里,我这个老师不能不教他习作。我教他了,把格律告诉他们了,然后,习作就要有成绩了。学生交来的就五花八门。有的就很好,有的就不好。不是勉强可以得来的,是一定要这个写作的人真的是一个诗人。这是基本的。而他爱好旧诗词,不止是外表的爱好,他真的是背诵了很多以后,就达到一种境界,旧诗的语言,旧诗所用的词汇,他很熟悉。他有什么感情的时候,他张口出来就是合乎格律的,而且就是很典雅的,就是有生命和感情的。而这个一定要有修养。
  整个社会没有诗的生存环境
  羊城晚报:在这个旧体诗的问题上,比如说,包括叶先生您本人,还有很多的把旧体诗写得很漂亮的一代代的人,是因为他存在的社会有这个文化的基础,大家都要从诗词歌赋去学习,都在学习这样一种文化,等于是在海选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出来一些非常出类拔萃的人,包括叶先生您本人……
  叶嘉莹:我的时代已经谈不上了,唐朝可以。唐朝还拿做诗来考试,考得好可以做官,可以发财。所以我们说,那时写好诗可以发财。
  羊城晚报:问题就在这个地方。过去诗作得好,可以升官、发财,还可以当大官,发大财。可是现在就不是这个环境了。
  叶嘉莹:对,现在就算新诗做得好也不能当大官,发大财。
  羊城晚报:现在不要说做诗,哪怕是文章写得好,或者只是写字写得好,都不一定能做大官。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又回到旧体诗的生命的问题上来……
  叶嘉莹:这不是旧体诗的生命的问题,是整个诗的生命都没有了。现代人都追求物欲,表面化、速成,整个社会没有诗的生存环境。
  羊城晚报:直到现在我们朗朗上口的,从一个人孩提时代到老都能牢牢记住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古典诗词,现代诗能够让人记得住是不多的,非常非常少。既然写出的诗歌没有生命力,诗歌对于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式微了,于是就有一种说法,“诗歌与其这么尴尬地活着,还不如让它死掉”。
  叶嘉莹:诗歌活着不活着,不是我们可以让它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它是自己有生命的。后代的人对诗歌能够体会能够理解,写出来的诗中,能够把生命寄托在里面,那它就是有生命的,不是我们让它有或是没有。我现在这么多年拼命讲诗歌里面的生命,这么好那么好,可是现代人生活里面没有了诗的生命,我拼命讲诗歌也没办法。他如果生下一个小孩子,那小孩子天生有诗歌的生命,他喜欢那个千百年来的旧诗,他一旦自己会创造了,他就会点起火来,就会喜爱,就会写作。不是我们让它死就死的。只要有旧诗词存在,只要未来的人能够看到能够读到,说不定碰到哪一个人,只要他喜欢,只要他写得好,就像我刚才说的我的学生,他生长在农村,他爸爸妈妈是种地的,他没有这个诗书的家庭,他见到诗就是喜欢,他从小背诵,他就写得很好呵。
  羊城晚报:会不会正是因为这样,今天的诗歌被认为小众?
  叶嘉莹:这个当然。如果根本上年轻人遇到诗的机会就很少,他就没办法嘛。你说情人一见钟情,你得见上才能钟上情吧。会有这么一部分人,只要是他能读到能够见到,而他又真的有这个天资秉赋的话,他就能够升华。尽管大家都不写了,可是说不定这一个人他能够写得很好,可能人们并不知道他,这没关系,他还是会写的。如果说宣判诗歌会死,这不是我们能够宣判的。我们不能让它死,也不能让它活,要死要活是它自己的事,是它碰不到一个知音的情况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