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复习应试“十要”

作者:不详  时间:2008/9/28 21:46: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27
  一、要战胜遗忘现象
  08年江苏高考名句名篇8分,课内6分(其中高中4分,初中2分),课外2分。均分5.3分,得分率66%。
  讲义完成得分率34%。例如:满分132分,扣75分、46分(杨同学),得分率54%;66分、39分(郎同学)得分率60%;48分(陆同学)得分率63%;40分(王同学)得分率70%;38分(李同学)得分率71%;7分(孙同学)得分率95%。
  高中部分不如初中部分,课内不如课外。例如:
  课内部分满分132分扣38分,其中高中扣26分,初中扣12分(李同学);扣40分,其中高中扣25分,初中扣15分(王同学);扣75分,其中高中扣40分,初中扣35分(杨同学)。
  前句不会默写的高于后句。例如:9前句6后句(陆同学),18前句10后句(杨同学)。
  勤读(时时读、处处读)。纸不离手,句不离口。
  二、要培养严谨学风
  读书背诵要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看清字形,读准字音,写对字句,不能以讹传讹,白费力气。例如: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要消灭粗心笔误
  平时背对写对,考试时莫名其妙写错,源于粗心。例如:
  少写: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多写:
  无可奈奈何花落去
  错写:
  醉里挑灯看灯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花
  己所不施,勿施于人
  此时无声胜有胜。
  因此,写完后一定要及时检查。
  三、要留神句末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常常会少写或错写。例如:
  则知明而行无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四、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这就要求克服懒惰思想,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五、要注重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例如: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司马迁《史记》)
  必先苦其心志
  六、要关注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例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七、要搞清通假字
  因为通假字读所通的字的音。所以常常把本字与通假字混淆。例如: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八、要留意具体语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九、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颠倒语序,白白地丢掉了分数。例如: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拭《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十、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的名句经过人们长期地流传,已经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又有了新的说法。因此,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句后的出处。
  例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名句名篇主要靠的是点滴积累、集沙成塔,只有厚积才有可能薄发。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多些归纳,多些总结,抓住重点,各个击破,往往也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